[實用新型]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257044.6 | 申請日: | 2018-0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9026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5 |
| 發明(設計)人: | 朱恩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平湖市貝斯特童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K3/00 | 分類號: | B62K3/00;B62K9/00;B62K1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孫家豐 |
| 地址: | 314212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后輪 后輪連桿 鞍座 蝶形螺母 車頭 夾固 后輪軸 可變換 連接軸 側向 連接軸孔 三輪結構 螺栓 輪結構 內固定 前端部 前端套 緊固 前叉 前輪 套合 旋合 軸向 卸下 轉動 把手 伸出 配合 | ||
一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包括前叉(1)、把手(2)、車頭(3)、前輪(4)、鞍座(6)、夾固墊(7)、蝶形螺母(9)、兩根后輪連桿(5)和兩個后輪(8)。車頭內固定著兩塊連接塊(31),每根后輪連桿的前端部(52)的中心的軸向有一個與連接軸相配合的連接軸孔(54),后輪連桿的前端套合在連接軸上;蝶形螺母旋合在鞍座的螺栓(62)上,將夾固墊、兩根后輪連桿與鞍座緊固住;每根后輪連桿的后端有一根向側向伸出的后輪軸(56),后輪套合在后輪軸(56)的端部。卸下蝶形螺母、鞍座和夾固墊,兩根后輪連桿可相對于車頭轉動,使兩個后輪處于外側或內側,后輪處于外側時為三輪結構,后輪處于內側時成為兩輪結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童車的結構,一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
背景技術
蹬蹬車是供幼兒騎坐、雙腳蹬地前進的童車,傳統的蹬蹬車為三個輪子,一個前輪,兩個后輪,對鍛煉幼兒的雙腿力量效果甚好;如果為兩個輪子,一個前輪,一個后輪,還能起到對平衡能力的鍛煉作用。現有的蹬蹬車的后輪的數量是無法調節的。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后輪的數量可以在一個和兩個之間變換,便于幼兒能更全面地得到鍛煉。
這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包括前叉、把手、車頭、前輪、鞍座、夾固墊、蝶形螺母、兩根后輪連桿和兩個后輪。把手固定在前叉的上端,前輪安裝在前叉的下端,前叉的豎桿從車頭的中心穿過,每根后輪連桿的后端安裝著一個后輪。車頭內固定著兩塊連接塊,此兩塊連接塊位于前叉的豎桿的兩側,每塊連接塊的中部有一根向后下方伸出的連接軸,此連接軸的中部有一圈凸緣,每根后輪連桿的前端部的中心的軸向有一個與連接軸相配合的連接軸孔,連接軸孔的內壁中部有一圈凹槽,后輪連桿的前端套合在連接軸上,連接軸上的凸緣嵌合在連接軸孔的內壁的凹槽中;兩根后輪連桿互相平行,后輪連桿的中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有兩個裝配凹孔,鞍座的下表面有兩排共四個裝配凸塊,鞍座的下表面的中心有一根向下伸的螺栓,夾固墊的中心有一個螺栓孔,夾固墊的兩側各有一塊向上折彎的翼片,鞍座的四個裝配凸塊分別插在兩根后輪連桿的上表面上的裝配凹孔中,鞍座的螺栓插在兩根后輪連桿之間,夾固墊依靠其上的螺栓孔套在鞍座的螺栓上,夾固墊的兩塊翼片貼合在兩根后輪連桿的下表面上,將后輪連桿包住,蝶形螺母旋合在鞍座的螺栓的下端,將夾固墊、兩根后輪連桿與鞍座相緊固住;每根后輪連桿的后端有一根向側向伸出的后輪軸,后輪套合在后輪軸的端部。
這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可方便地變換后輪的數量:卸下蝶形螺母、鞍座和夾固墊,兩根后輪連桿可相對于車頭轉動,使兩個后輪處于外側或內側,后輪處于外側時兩個后輪分列兩側,車子為三輪結構,后輪處于內側時兩個后輪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后輪,車子成為兩輪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的第一種結構圖;
圖2為后輪連桿和后輪的立體圖;
圖3為后輪連桿和后輪的俯視圖;
圖4為后輪連桿和后輪的結構圖;
圖5為車頭的正視圖;
圖6為A-A剖視圖;
圖7為車頭的前蓋取下后的正視圖;
圖8為連接塊的立體圖;
圖9為后輪連桿與連接塊的連接原理圖;
圖10為鞍座、夾固墊和蝶形螺母的組合原理圖;
圖11為鞍座、夾固墊、蝶形螺母與后輪連桿相組合的原理圖;
圖12為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的第二種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這種后輪可變換的蹬蹬車包括前叉1、把手2、車頭3、前輪4、鞍座6、夾固墊7、蝶形螺母9、兩根后輪連桿5和兩個后輪8。把手2固定在前叉1的上端,前輪4安裝在前叉1的下端。如圖7和圖9所示,前叉的豎桿36從車頭3的中心穿過,圖7中的37即為車頭中容納豎桿36的凹槽,豎桿36可相對于車頭3轉動從而使前輪偏轉,控制車子的前進方向。如圖6、圖7、圖8所示,車頭3內固定著兩塊連接塊31,此兩塊連接塊31位于前叉的豎桿36的兩側,連接塊31由車頭的前蓋34和后蓋35夾固住。如圖6和圖8所示,每塊連接塊的中部有一根向后下方伸出的連接軸32,此連接軸32的中部有一圈凸緣33。如圖2、圖3和圖4所示,每根后輪連桿5的前端部52的中心的軸向有一個與連接軸32相配合的連接軸孔54,連接軸孔54的內壁中部有一圈凹槽55。如圖9所示,后輪連桿5的前端套合在連接軸32上,連接軸上的凸緣33嵌合在連接軸孔54的內壁的凹槽55中,使后輪連桿與連接軸牢固地組合在一起并且后輪連桿又能相對于連接軸作360度轉動。如圖11所示,兩根后輪連桿5互相平行;如圖2所示,后輪連桿5的中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有兩個裝配凹孔53。如圖10所示,鞍座6的下表面有兩排共四個裝配凸塊61(每排兩個),鞍座6的下表面的中心有一根向下伸的螺栓62,夾固墊7的中心有一個螺栓孔71,夾固墊7的兩側各有一塊向上折彎的翼片72。如圖11所示,鞍座6的四個裝配凸塊61分別插在兩根后輪連桿5的上表面的裝配凹孔53中,鞍座6的螺栓62插在兩根后輪連桿5之間,夾固墊7依靠螺栓孔71套在鞍座6的螺栓62上,夾固墊7的兩塊翼片72貼合在兩根后輪連桿5的下表面上,將后輪連桿包住,蝶形螺母9旋合在鞍座6的螺栓62的下端,將夾固墊7、兩根后輪連桿5與鞍座6相緊固住,成為圖1或圖12所示的狀態。如圖3所示,每根后輪連桿5的后端有一根向側向伸出的后輪軸56,后輪8套合在后輪軸56的端部,圖中57為后輪軸56的罩蓋。三輪車和兩輪車的轉換只需旋下蝶形螺母9、取下鞍座6和夾固墊7,將兩根后輪連桿各轉動180度,再將鞍座6、夾固墊7和蝶形螺母9裝回去即可,甚是方便。轉動兩根后輪連桿使兩個后輪處于內側,如圖1所示,兩個后輪靠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輪子,車子就成為兩輪結構。轉動兩根后輪連桿使兩個后輪處于外側成如圖12所示,即成為兩個后輪,車子就成為三輪結構。鞍座6上的四個裝配凸塊61與兩根后輪連桿5的上的裝配凹孔53的組合結構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很好地固定鞍座的位置,二是后輪連桿旋轉后的定位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平湖市貝斯特童車有限公司,未經平湖市貝斯特童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25704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摩托車氧傳感器
- 下一篇:用于電動車的鎖止機構和電動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