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熱風型加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192661.2 | 申請日: | 2018-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0120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26 |
| 發明(設計)人: | 謝領弟 | 申請(專利權)人: | 謝領弟 |
| 主分類號: | F24H3/04 | 分類號: | F24H3/04 |
| 代理公司: | 溫州名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陳加利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溫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熱腔 本實用新型 加熱器 連通空腔 熱量入口 熱風 殼體 內部帶有空腔 二次加熱 加熱效果 密封連接 出風道 導熱片 進風道 空腔壁 外側壁 穿設 空腔 外壁 加熱 連通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熱風型加熱器,包括內部帶有空腔的殼體、連通空腔的進風道以及連通空腔的出風道,所述空腔內設有發熱腔體且發熱腔體的外壁與空腔壁之間形成有間隙,所述發熱腔體的外側壁固設有導熱片,所述發熱腔體上連通有穿設出殼體的熱量入口管,所述熱量入口管與殼體之間密封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本實用新型能在實現更好加熱的基礎上并對氣流進行二次加熱,從而達到更好的加熱效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熱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熱風型加熱器。
背景技術
加熱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工業上的使用都非常廣泛,加熱器原理的核心是能量之間的轉換。
現有技術中公開一種熱風型加熱器,包括內部帶有空腔的殼體,殼體上分別設有連通空腔的進風口與出風口,殼體的外側壁貼覆有加熱腔體,加熱腔體上分別連通有熱量入口與熱量出口。
熱量通過熱量入口進入到加熱腔體內部,使得加熱腔體能對高溫熱量進行存儲,且多余的熱量則從熱量出口中排出;加熱腔體上的高溫熱量通過殼體傳導向空腔,進風口進入的氣流在經過空腔時與高溫熱量進行熱交換,使得從出風口中流出的氣流具有一定的溫度,從而實現熱風加熱。
由于加熱腔體與殼體之間的接觸面積有限且進入到加熱腔體內的熱量會與外界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使得位于加熱腔體內部的熱量會發生極大的流失;從而導致該種熱量的傳導加熱方式不能將熱量較好的傳導向殼體,使得該熱風型加熱器的加熱效果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實現更好加熱的熱風型加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熱風型加熱器,包括內部帶有空腔的殼體、連通空腔的進風道以及連通空腔的出風道,所述空腔內設有發熱腔體且發熱腔體的外壁與空腔壁之間形成有間隙,所述發熱腔體的外側壁固設有導熱片,所述發熱腔體上連通有穿設出殼體的熱量入口管,所述熱量入口管與殼體之間密封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熱量通過熱量入口管進入到發熱腔體內部,存儲于發熱腔體內部的熱量通過發熱腔體以及導熱片將熱量傳導向空腔;進風道進入的氣流在經過空腔時,與發熱腔體的外壁和導熱片進行熱交換。通過將加熱腔體設置在空腔內部的方式,防止熱量的流失并結合導熱片的設置增大氣流與發熱腔體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實現更好的熱交換過,使得該熱風型加熱器能實現更好的加熱,而加熱后的氣流則從出風道中排出。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導熱片的形狀為圍繞于發熱腔體外側壁的螺旋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螺旋型的導熱片能在保證導熱片與加熱腔體之間接觸面積的基礎上,提升固定于加熱腔體上導熱片的結構強度,減少導熱片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形變甚至破損。且螺旋型的導熱片能簡便工人的安裝操作。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風道的內側壁分別固設有第一連接腔與第二連接腔,所述第一連接腔與第二連接腔之間連通有若干橫穿進風道的加熱管,所述發熱腔體與第一連接腔之間連通有熱量出口管,所述第二連接腔上設有出風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發熱腔體內的熱量通過熱量出口管傳導向第一連接腔,通過第一連接腔將熱量傳導向若干的加熱管,使得氣流在流經進風道時也能達到加熱的作用;通過加熱管與加熱腔體之間的配合,對氣流實現雙重加熱,使熱風型加熱器能達到更好的加熱效果,且從加熱管中流出的氣流則通過第二連接腔后從出風口流出。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熱量入口管的自由端固設有連接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板的設置使得熱量入口管能方便與發熱源體實現連接,簡便了工人的安裝操作。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風道的端口與出風道的端口均擴口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擴口設置的方式能使氣流能更加集中的朝向空腔進行流動,當氣流在通過出風道向外流出時,能向外擴散的更加均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謝領弟,未經謝領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19266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