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073571.1 | 申請日: | 2018-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2369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鈴福;侯純升;修典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M1/00 | 分類號: | A61M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軍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引流管 注水通道 引流通道 引流裝置 膽道 脫式 本實用新型 注水組件 導絲孔 水囊 注水 可拆卸連接 膽汁丟失 可伸縮的 有效引流 膽汁 膽總管 引流孔 腸道 管壁 外周 環繞 外圍 相通 康復 膨脹 安置 貫穿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其包括:內引流管,具有貫穿其中心的導絲孔和環繞在導絲孔外圍的多個引流通道;開設在內引流管上且位于兩個引流通道之間的注水通道;安置在內引流管外周且與注水通道相通的可伸縮的水囊;以及與注水通道可拆卸連接的用于向注水通道內注水的注水組件;其中,所述內引流管的管壁上設置用于使所述多個引流通道與外界分別相連通的引流孔;其中,所述水囊在所述注水組件向所述注水通道注水后膨脹,并拉動所述內引流管從膽總管內自動進入腸道。本實用新型的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內引流管可以有效引流膽汁,避免膽汁丟失,利于患者康復。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臨床腹腔鏡及開腹膽總管結石手術后需臨時行膽總管內引流患者的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膽總管結石手術后有急性炎癥或黃疸的患者一般須留置“T”型引流管引流膽道,目前臨床上均是采用置“T”型管于膽總管內并引出體外,即所謂的外引流,其缺點有以下幾方面:病人每天丟失膽汁一般達數百毫升以上,對正常生理有一定影響,亦影響病人術后恢復;“T”管的局部刺激作用可以致上腹不適和活動不便,增加病人的痛苦和影響術后恢復;需等待“T”管竇道形成較牢固才能拔除“T”管,時間需要1月左右,而且也有拔除“T”管過程中因竇道形成不良發生膽漏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其內引流管可以有效引流膽汁,避免膽汁丟失,利于患者康復。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包括:內引流管,具有貫穿其中心的導絲孔和環繞在導絲孔外圍的多個引流通道;開設在內引流管上且位于兩個引流通道之間的注水通道;安置在內引流管外周且與注水通道相通的可伸縮的水囊;以及與注水通道可拆卸連接的用于向注水通道內注水的注水組件;其中,所述內引流管的管壁上設置用于使所述多個引流通道與外界分別相連通的引流孔;其中,所述水囊在所述注水組件向所述注水通道注水后膨脹,并拉動所述內引流管從膽總管內自動進入腸道。
其中,所述引流通道、所述注水通道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內引流管的中心軸平行。
優選的,所述內引流管外壁設置凹槽,所述水囊卡置在凹槽內,
其中,所述水囊的進水口與所述注水通道相連通,且所述進水口與所述注水通道連通處密封。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內引流管的外壁上的線孔和用于穿設過線孔以便將所述內引流管固定于膽囊管或膽總管壁上的固定線。
優選的,所述固定線為醫用可吸收線。
優選的,所述注水組件包括:注射器;與注射器的乳頭可拆卸連接且相連通的軟管;可拆卸安裝在軟管末端的中空的針頭。
優選的,所述水囊為充水后呈球形或橢球形或長柱形的水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具有如下優點:
本實施例的自脫式膽道內引流裝置,將用于引流的引流通道和用于注水的注水通道同時安置于同一根內引流管內,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內引流管可以固定于膽道內,有效引流膽汁,避免膽汁丟失,避免現有技術中采用“T”型管帶來的不適,且在可吸收線代射后,內引流管可自動從膽總管內排出進入腸道,也避免現有技術中采用“T”型管拔出過程中的膽漏風險,減少患者痛苦,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引流管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引流管線孔處的橫斷面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引流管水囊處的橫斷面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未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07357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