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人工參礁以及刺參海底養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635814.7 | 申請日: | 2018-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969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2 |
| 發明(設計)人: | 胡煒;李成林;韓莎;趙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K61/73 | 分類號: | A01K61/73;A01K6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劉奇 |
| 地址: | 2660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工參礁 刺參 海底養殖 增殖 混凝土材料 刺參養殖 均勻設置 培養周期 一體成型 圓形孔洞 形連接 放苗 拼接 成活率 投放 海域 收獲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人工參礁以及刺參海底養殖方法,屬于刺參養殖技術領域,所述人工參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連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勻設置圓形孔洞;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體成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若干個所述人工參礁按照倒“W”形狀拼接為一個參礁設施組,所述參礁設施組呈“彡”形排列在海底;2)將參苗按照7~15頭/平方米的密度投放至人工參礁所在海域進行增殖;3)12~36個月后收獲刺參。本發明所述人工參礁及方法能夠大幅提升適宜放苗密度,提高增殖成活率,縮短培養周期。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刺參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人工參礁以及刺參海底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刺參底播增殖是一種健康、生態的養殖模式,即在適宜海區按一定密度投放一定規格的刺參苗種,使之在海底自然生長、不斷增殖。上述適宜海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巖礁或砂石底質海區,可直接投放參苗;另一種是通過投放人工參礁對海底進行生境改造的海區,包括巖礁、砂石、硬泥沙等底質的海區。上述人工參礁的種類目前有很多,從材質上分主要有石塊、水泥構件、混凝土構件、報廢漁船和車輛以及牡蠣殼等,從形狀上分主要有圓管形、立方體、長方體、三棱柱、梯臺形等。人工參礁的合理設計和科學投放,不僅能夠起到誘集刺參、為刺參提供遮蔽物的作用,還可以改善海底生態環境、提高生物資源量以供刺參攝食促其生長以及集聚魚、蝦等其他經濟海產品進而增加產出效益。
目前投放人工參礁進行刺參淺海底播增殖生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放苗密度及養殖單產量低:目前常用的石塊以及人工設計的構件參礁往往易對海流產生阻擋,投放密度不能過大,大多不超過海區面積的30%,導致可供刺參利用的附著面積減少和放苗密度的降低(通常不超過3-7頭/平方米),養成后單產大多在50-70kg/畝。成活率低:傳統參礁(石塊、水泥構件等)及其設置方法大多可供刺參棲息、附著及用于遮蔽的面積小,也無法提供充足的餌料,導致底播增殖的刺參成活率較低,尤其是投放120頭/斤以下的參苗成活率就不足50%。刺參生長較慢,養殖周期長:因底播增殖刺參無法進行人工投喂補充餌料,加之傳統參礁(石塊、水泥構件等)及其設置方法不利于水體交換,水中的營養物質及生物餌料資源繁殖慢、量少,導致刺參生長緩慢,養殖周期長。回捕率低:傳統的石塊等參礁及其設置方法通常形狀不規則、集參效果差,導致刺參設置較散、潛水員采捕困難。集漁效果差:傳統參礁功能單一,設置方法也起不到引導海流和集漁的效果,或者效果很差,導致魚蝦等其他副產物少,效益低,利潤率大多在30%-40%。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工參礁及利用所述設施進行刺參海底養殖方法;所述人工參礁及方法能夠大幅提升適宜放苗密度,提高增殖成活率,縮短培養周期,提高回捕率和其他漁獲物資源的收獲量。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人工參礁,所述人工參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連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勻設置孔洞;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體成型。
優選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連接角內角為50~70°。
優選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板面為麻面。
優選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厚度為0.25~0.3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長度為1.5m~2.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寬度為1.5m~2.5m。
優選的,所述孔洞為圓形孔洞,所述圓形孔洞的直徑為0.2~0.4m。
優選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靠近自由端一側的0.4~0.6m不設置孔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未經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63581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