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包裹檢測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631796.5 | 申請日: | 2018-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909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19 |
| 發明(設計)人: | 鄭玉來;王強;楊璐;李永;郭鳳美;田利軍;劉超;田星皓;顏靜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V11/00 | 分類號: | G01V11/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張成新 |
| 地址: | 10241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傳送帶 中子檢測 殼體 包裹檢測 體內 檢測 傳送 可疑爆炸物 包裹輸送 單元設置 無損檢測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包裹檢測裝置,其包括:殼體;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一傳送帶,用于沿第一軌跡將待檢測的包裹輸送通過殼體的內部;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二傳送帶,用于沿第二軌跡輸送通過X射線檢測單元的包裹中的至少一部分;X射線檢測單元,其設置在殼體的內部,用于通過X射線檢測包裹;以及中子檢測單元,其在殼體內設置在X射線檢測單元的下游,用于通過中子檢測包裹,X射線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一傳送帶處,用于檢測通過第一傳送帶傳送的包裹,中子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二傳送帶處,用于檢測通過第二傳送帶傳送的包裹。實現了對包裹中可疑爆炸物的進一步準確、有效的無損檢測和識別。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利用粒子輻射來測量或分析待測材料的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快速檢測包裹中的危險品的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安檢系統廣泛應用于機場、地鐵站、火車站、汽車站、商場、娛樂場等人口集聚的地方。傳統安檢系統多是旅客和行李分開檢驗。行李安檢采用X射線成像技術,使用的安檢設備有安檢門、安檢X光機等,旅客安檢通常采用手持金屬探測儀。工作人員利用安檢設備分別對旅客和所攜帶的行李包裹進行安全檢測。
但是,在采用X射線檢測方法對行李包裹進行檢測時,有些情況下不能完全地檢測出行李包裹中的所有危險品。恐怖分子將預先隱藏在包裹中的爆炸物伺機引爆是常用的恐怖襲擊方式。爆炸物探測技術主要包括X射線檢測技術,中子檢測技術、粒子遷移技術以及核四極矩共振方法等。目前通常采用X射線檢測技術通過被檢對象物質密度的不同檢測爆炸物、毒品等違禁品,但不能對包裹中的爆炸物進行準確識別。現有包裹檢測設備中,一般在檢測出可疑包裹時,需要將可疑包裹截留,然后通過人工復檢的方式對其內的炸藥等爆炸物危險品進行檢查,這不僅是檢測的準確度大大降低,而且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檢測時間,并且給不包含爆炸物的包裹的旅客帶來諸多不便,引起旅客的不滿。
因此,現有技術中需要一種能夠對包裹進行快速檢測,并且不會使包裹中的任何危險品被漏檢的檢測技術。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的至少一個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基于X射線檢測技術和中子檢測技術的包裹爆炸物檢測系統設計,能夠對包裹中的金屬物品、爆炸物等違禁品進行X射線和中子復合檢測,實現對包裹中可疑爆炸物的進一步準確、有效的無損檢測和識別,彌補普通安檢僅利用X射線檢查包裹不能準確識別爆炸物的不足。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包裹檢測裝置,其包括:殼體;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一傳送帶,第一傳送帶用于沿第一軌跡將待檢測的包裹輸送通過殼體的內部;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二傳送帶,第二傳送帶用于沿第二軌跡輸送通過X射線檢測單元的包裹中的至少一部分;X射線檢測單元,該X射線檢測單元設置在殼體的內部,用于通過X射線檢測包裹;以及中子檢測單元,該中子檢測單元在殼體內設置在X射線檢測單元的下游,用于通過中子檢測包裹,其中,X射線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一傳送帶處,用于檢測通過第一傳送帶傳送的包裹,中子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二傳送帶處,用于檢測通過第二傳送帶傳送的包裹。
在根據本發明的包裹檢測裝置的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包裹檢測裝置還包括用于將通過X射線檢測單元的包裹中的至少一部分移動至第二傳送帶的包裹轉移機構。
根據本發明的包裹檢測裝置的再一個優選的實施例,包裹轉移機構包括設置在殼體內的推桿或機械手。
在根據本發明的包裹檢測裝置的又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該包裹檢測裝置還包括第一排隊模塊,當X射線檢測單元正在檢測包裹時,第一排隊模塊發出指令以使到達X射線檢測單元之前的包裹排隊等待通過X射線檢測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包裹檢測裝置的再一個優選的實施例,該包裹檢測裝置還包括第二排隊模塊,當中子檢測單元正在檢測包裹時,第二排隊模塊發出指令以使到達中子檢測單元之前的包裹排隊等待通過中子檢測單元。
在根據本發明的包裹檢測裝置的還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該包裹檢測裝置還包括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控制包裹檢測裝置的各個單元協同操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6317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遠程控制式勘察裝置及方法
- 下一篇:建立適用于硬巖的巖石物理新模型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