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數(shù)字式阻抗自適應激光二極管驅動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811598300.9 | 申請日: | 2018-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598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7 |
| 發(fā)明(設計)人: | 霍佳雨;袁浩鈞;莫思銘;李凡;黎鈞中;唐偉;高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S5/042 | 分類號: | H01S5/042;H01S3/0941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遠 |
| 地址: | 13001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數(shù)字式 阻抗 自適應 激光二極管 驅動器 | ||
1.一種數(shù)字式阻抗自適應激光二極管驅動器,結構有單片機(1)、數(shù)模轉換模塊(2)、功率輸出模塊(3)、模數(shù)轉換模塊(12)、顯示模塊(10)、輸入模塊(11)、軟啟動模塊(13)和電源管理模塊(15);其特征在于,結構還有負載判斷模塊(4)、參考電壓模塊(14)、延時補償模塊(5)、電壓跟蹤模塊(6)、過流判斷模塊(7)、斷電保護模塊(8)和超溫判斷模塊(9);其中,單片機(1)分別與顯示模塊(10)、輸入模塊(11)、模數(shù)轉換模塊(12)、數(shù)模轉換模塊(2)相連,數(shù)模轉換模塊(2)與功率輸出模塊(3)相連,軟啟動模塊(13)與功率輸出模塊(3)相連,功率輸出模塊(3)分別與模數(shù)轉換模塊(12)、負載判斷模塊(4)、過流判斷模塊(7)相連,參考電壓模塊(14)與負載判斷模塊(4)相連,負載判斷模塊(4)與延時補償模塊(5)相連,延時補償模塊(5)與電壓跟蹤模塊(6)相連,電壓跟蹤模塊(6)與功率輸出模塊(3)相連,過流判斷模塊(7)、超溫判斷模塊(9)均與斷電保護模塊(8)相連,斷電保護模塊(8)分別與功率輸出模塊(3)和電壓跟蹤模塊(6)相連;電源管理模塊(15)是能將市電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壓的電路,為各模塊提供Vcc、Vcc/2、Vdd三種直流電壓;
所述的功率輸出模塊(3)的結構為:繼電器EK1的開關的一端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一個輸入端,記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場效應管Q1的漏極,并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一個輸出端,記為端口PWR-out1,繼電器EK1的線圈的一端接電源Vdd,另一端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二個輸入端,記為端口PWR-in2,場效應管Q1的柵極與運放U1A的輸出端相連,源極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二個輸出端,記為端口PWR-out2,電阻R1的一端接運放U1A的同相輸入端,并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三個輸入端,記為端口PWR-in3,電阻R1的另一端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四個輸入端,記為端口PWR-in4,與數(shù)模轉換模塊(2)的輸出端相連;運放U1A的反相輸入端與電容C1的一端和電阻R2的一端相連,電容C1的另一端與運放U1A的輸出端相連,電阻R2的另一端與滑動變阻器W1的一端、滑動變阻器W1的滑線端及運放U1B的輸出端相連,滑動變阻器W1的另一端與電阻R3的一端相連,電阻R3的另一端與運放U1B的反相輸入端和電阻R4的一端相連,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運放U1B的同相輸入端與電阻Rs的一端相連,并作為功率輸出模塊(3)的第三個輸出端,記作端口PWR-out3,電阻Rs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負載判斷模塊(4)的結構為:運放U2A的同相輸入端作為負載判斷模塊(4)的第一個輸入端,記作端口Vjdg-in1,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out1相連,運放U2A的反相輸入端與運放U2A的輸出端和電阻R5的一端相連,電阻R5的另一端與電阻R6的一端和運放U3A的同相輸入端相連,電阻R6的另一端接地,運放U3A的輸出端與電阻R8的一端和電阻R9的一端相連,電阻R8的另一端與運放U3A的反相輸入端和電阻R7的一端相連,電阻R7的另一端與運放U2B的反相輸入端和運放U2B的輸出端相連,運放U2B的同相輸入端作為負載判斷模塊(4)的第二個輸入端,記作端口Vjdg-in2,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out2相連,電阻R9的另一端與電阻R10的一端和運放U3B的同相輸入端相連,電阻R10的另一端接電源Vcc/2,運放U3B的輸出端與電阻R12的一端相連,并作為負載判斷模塊(4)的輸出端,記作端口Vjdg-out,與延時補償模塊(5)的輸入端相連,電阻R12的另一端與運放U3B的反相輸入端和R11的一端相連,電阻R11的另一端與運放U4B的輸出端和運放U4B的反相輸入端相連,運放U4B的同相輸入端與滑動變阻器W2的滑線端相連,滑動變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為負載判斷模塊(4)的第三個輸入端,記作端口Vjdg-in3,與參考電壓模塊(14)的輸出端相連;
所述的延時補償模塊(5)的結構為:電阻R13的一端與電阻R18的一端相連,并作為延時補償模塊(5)的輸入端,記作端口Vdly-in,與負載判斷模塊(4)的端口Vjdg-out相連,電阻R13的另一端與運放U4A的反相輸入端和電阻R15的一端相連,運放U4A的同相輸入端與電阻R14的一端相連,電阻R14的另一端接電源Vcc/2,電阻R15的另一端與運放U4A的輸出端和電阻R16的一端相連,電阻R16的另一端與電阻R17的一端、電阻R21的一端和運放U5A的反相輸入端相連,電阻R17的另一端與運放U5A的輸出端相連,并作為延時補償模塊(5)的輸出端,記作端口Vdly-out,與電壓跟蹤模塊(6)的第二個輸入端相連,運放U5A的同相輸入端與電阻R22的一端相連,電阻R22的另一端與電源Vcc/2相連,電阻R21的另一端與電阻R20的一端、電容C2的一端和運放U5B的輸出端相連,電阻R20的另一端與電容C2的另一端、運放U5B的反相輸入端及電阻R18的另一端相連,電阻R19的一端接運放U5B的同相輸入端,另一端接Vcc/2;
所述的電壓跟蹤模塊(6)的結構為,電阻R23的一端接電源Vcc/2,另一端與運放U6A的反向輸入端相連,運放U6A的同相輸入端與電阻R24的一端、電阻R25的一端相連,電阻R24的另一端與運放U6A的輸出端相連,電阻R25的另一端與運放U6B的輸出端相連,電阻R26的一端與運放U6A的輸出端相連,另一端與運放U6B的反向輸入端相連;電阻R27的一端與運放U6B的同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接電源Vcc/2;電容C3的一端及電阻R28的一端與運放U6B的反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與運放U6B的輸出端相連,運放U6B的輸出端與電阻R29的一端相連,電阻R29的另一端與運放U7A的同相輸入端相連,并作為電壓跟蹤模塊(6)的第一個輸入端,記為端口Vflw-in1,與斷電保護模塊(8)的第二個輸出端相連;電阻R30的一端與運放U7A的同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作為電壓跟蹤模塊(6)的第二個輸入端,記為端口Vflw-in2,與延時補償模塊(5)的端口Vdly-out相連;電阻R31的一端與運放U7A的反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接電源Vcc/2;運放U7A的輸出端與場效應管Q2的柵極相連,場效應管Q2的漏極接電源Vcc,源極接電感L1的一端和二極管D1的負極,二極管D1的正極接地,電感L1的另一端與電解電容C4的正極、電解電容C5的正極、電容C6的一端、電容C7的一端均相連,并作為電壓跟蹤模塊(6)的輸出端,記為端口Vflw-out,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in1相連;電解電容C4的負極、電解電容C5的負極、電容C6的另一端以及電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的過流判斷模塊(7)的結構為,運放U9A的同向輸入端作為過流判斷模塊(7)的輸入端,記為端口OC-in,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out3相連;電阻R35的一端與運放U9A的反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接地;電阻R36的一端與運放U9A的反向輸入端相連,另一端與滑動變阻器W3的一端相連;滑動變阻器W3的另一端和滑線端與運放U9A的輸出端及運放U9B的同向輸入端相連;滑動變阻器W4的一端接電源Vdd,另一端接地,滑線端與運放U9B的反向輸入端相連;運放U9B的輸出端作為過流判斷模塊(7)的輸出端,記為端口OC-out,與斷電保護模塊的一個輸入端相連;
所述的斷電保護模塊(8)的結構為,與非門U8A的兩個輸入端分別作為斷電保護模塊(8)的兩個輸入端,記為端口BRK-in1和端口BRK-in2,并分別與過流判斷模塊(7)的輸出端、超溫判斷模塊(9)的輸出端相連,與非門U8A的輸出端接與非門U8B的一個輸入端,與非門U8B的另一個輸入端接與非門U8C的輸出端,與非門U8B的輸出端接與非門U8C的一個輸入端和場效應管Q3的柵極,與非門U8C的另一個輸入端接電容C8的一端和電阻R33的一端,電阻R33的另一端接開關K1的一端和電阻R32的一端,電阻R32的另一端接電源Vdd,開關K1的另一端和電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場效應管Q3的源極接地,電阻R34的一端作為斷電保護模塊(8)的第一個輸出端,記為端口BRK-out1,并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in2相連,電阻R34的另一端接場效應管Q3的漏極,并作為斷電保護模塊(8)的第二個輸出端,記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時與功率輸出模塊(3)的端口PWR-in3和電壓跟蹤模塊(6)的端口Vflw-in1相連;
所述的超溫判斷模塊(9)的結構為,穩(wěn)壓二極管D2的負極接電源Vdd,正極接運放U10B的同相輸入端,運放U10B的反相輸入端與電容C9的一端、電阻R38的一端及二極管Q4的射極相連,電阻R38的另一端接電源Vdd,電容C9的另一端接運放U10B的輸出端和電阻R39的一端,電阻R39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基極,三極管Q4的集電極與運放U10A的反相輸入端相連,并作為超溫判斷模塊(9)的一個輸入端,記為端口OT-in1,電阻R37的一端與運放U10B的同相輸入端相連,另一端作為超溫判斷模塊(9)的另一個輸入端,記為端口OT-in2,端口OT-in1、端口OT-in2分別與前面板(16)中的熱敏電阻輸入端口(1611)的兩個端子相連;滑動變阻器W5的一端與電源Vdd相連,另一端接地,滑線端與運放U10A的同向輸入端相連;運放U10A的輸出端作為超溫判斷模塊(9)的輸出端,記為OT-out,與斷電保護模塊(8)的另一個輸入端相連;
所述的參考電壓模塊(14)的結構為:電阻R51的一端接電源Vcc,另一端與穩(wěn)壓二極管D6的負極和滑動變阻器W6的一端相連,穩(wěn)壓二極管D6的正極和滑動變阻器W6的另一端接地,滑動變阻器W6的滑線端與運放U7B的同相輸入端相連,運放U7B的反相輸入端與運放U7B的輸出端相連,并作為參考電壓模塊(14)的輸出端,記作端口Vref-out,與負載判斷模塊(4)的端口Vjdg-in3相連;
所述的前面板(16)的結構包括:液晶顯示屏(1601)、電源開關(1602)、顯示選擇按鈕(1603)、限制電流指示燈(1604)、輸出電流指示燈(1605)、啟動按鈕(1606)、復位按鈕(1607)、參數(shù)調(diào)節(jié)旋鈕(1608)、電流輸出指示燈(1609)、電流輸出端口(1610)和熱敏電阻輸入端口(161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jīng)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98300.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