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及其酶生物傳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589035.8 | 申請日: | 2018-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072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綾芷;王治潘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7/327 | 分類號: | G01N27/327;G01N27/30;C12Q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濤 |
| 地址: | 31520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檢測 次黃嘌呤 黃嘌呤 工作 電極 及其 生物 傳感器 | ||
1.一種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電極為其表面粘附了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的玻碳電極;
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為具有納米纖維結構的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表面孔隙中吸附了黃嘌呤氧化酶所形成的復合物;
所述具有納米纖維結構的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其比表面積的范圍為30~80m2/g,其表面孔隙的孔徑尺寸為1.7~50nm,其表面孔隙率為20~40%;
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通過海藻酸鈉粘附于所述玻碳電極的表面;
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制備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將濃度為20~40mg/ml的黃嘌呤氧化酶溶液與濃度為0.8~3mg/ml的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溶液以1:1~1:3的體積比進行充分混合,使得所述黃嘌呤氧化酶被吸附于所述銅金屬有機納米纖維材料的表面孔隙中;
步驟2),將步驟1)制備獲得的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與濃度為0.1~0.3%wt海藻酸鈉溶液,以2:1~4:1的體積比進行充分混合,獲得處理溶液;
步驟3),將步驟2)獲得的處理溶液以3~6μl/cm2滴于所述玻碳電極的表面,獲得所述工作電極;其中,所述玻碳電極的氧化還原峰電位差小于100mV。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驟1)中,將所述黃嘌呤氧化酶溶液與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溶液在離心管中混合均勻后,再置于搖床中以100~300rpm/min的速度搖晃至少8h。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驟2)中,將所述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復合物與所述海藻酸鈉溶液混合后,置于渦輪振蕩器上以300~500rpm/min的速度振蕩3~5分鐘以充分混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3) 所用的玻碳電極在使用前經過了一個預處理的步驟,即將玻碳電極利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洗干凈,再依次用0.5μm、0.3μm、0.05μm的氧化鋁拋光粉打磨光亮,待氧化還原峰電位差小于100mV后,用去離子水清洗干凈并用氮氣吹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備方法還包括步驟4),將步驟3)獲得的工作電極貯存于4℃、pH值為6.5~7.5的磷酸緩沖液中至少8h以上,再使用。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檢測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工作電極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具有納米纖維結構的銅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是采用Cu(NO3)2·6H2O與天冬氨酸制備而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大學,未經寧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89035.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