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溝渠塘生態凈化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567152.4 | 申請日: | 2018-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077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2 |
| 發明(設計)人: | 姜翠玲;張雪;張海闊;張曼雪;袁夢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4;C02F103/20;C02F101/16;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98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態凈化系統 生態溝渠 生態護坡 生態塘 溝渠 尾水 水產養殖 高錳酸鹽指數 總氮去除率 氨氮去除 交叉設置 凈化系統 凈化效果 傾斜設置 一端開口 總磷去除 兩側面 土工布 木樁 邊坡 曝氣 去除 連通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溝渠塘生態凈化系統,包括順次連通的生態溝渠、曝氣塘和生態塘,生態塘內部兩側交叉設置多個一端開口的河堰,河堰兩側面傾斜設置。生態溝渠的邊坡設置生態護坡,生態護坡由土工布、竹籬片和木樁組合而成。該凈化系統凈化效果好,工藝簡單,易操作。其中,高錳酸鹽指數去除率達到70%、總氮去除率達到75%、氨氮去除率達到61%、總磷去除率達到5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養殖水處理系統,特別涉及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溝渠塘生態凈化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發展,養殖模式逐漸由單一向混合、套養的高密度混合養殖模式過渡,例如魚-蝦-蟹混合養殖模式,投放到養殖塘的飼料主要以淀粉含量較高的顆粒性飼料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動物性飼料為主,如玉米碎粒、螺蚌魚肉等。因此,混合高密度養殖尾水中含有較多的淀粉、蛋白質等殘留餌料、魚蝦糞便及其分解物質,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機物、氨氮、磷、硫化氫等,隨意排放至天然水體中容易造成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并且在污染物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為減少高密度養殖尾水對河湖等地表水造成的污染,需要對養殖廢水進行有效收集處理。目前養殖尾水排放均執行各地方標準,如《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DB32/T1705-2011)中的二級標準,而該標準的所有控制值仍然劣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IV類水。因此,即使養殖尾水達到了池塘養殖水的排放標準,對周邊河湖仍然有很大的污染壓力。
目前常用的漁業養殖尾水凈化方法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處理方法。物理法能夠去除水中的懸浮物使水質澄清,但是無法去除尾水中可溶性有機質及氮磷等污染物;化學方法主要是向水中投加漂白粉、消毒劑等化學物質,殺死及去除尾水中一定量的細菌、病毒及有機質,但存在處理效果持續時間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問題。與上述兩種方法相比,生物法因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且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環境效益而廣受歡迎。常見的生物處理法包括人工濕地法和生物膜法等,但是傳統人工濕地處理方法存在水體流徑短、水力停留時間不足、有機質好氧分解不充分、占地面積大等缺點,而生物膜法具有造價較高、不夠環保經濟等問題。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溝渠塘生態凈化系統,該凈化系統凈化效果好,工藝簡單,易操作。
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溝渠塘生態凈化系統,包括順次連通的生態溝渠、曝氣塘和生態塘,生態塘內部兩側交叉設置多個一端開口的河堰,河堰兩側面傾斜設置。
養殖尾水從養殖塘排出首先進入生態溝渠,經生態溝渠排入曝氣塘,最后進入生態塘。通過生態溝渠的截留沉降、曝氣塘復氧、生態塘河堰導流,動植物生態系統協同凈化等多種模式和功能,逐級分解吸收污染物,減輕養殖尾水對周邊河湖的污染壓力。
進一步地,所述河堰為T形堰。所述河堰的兩側面種植茭白、慈姑、蘆葦、香蒲。所述生態溝渠的邊坡上設置生態護坡,渠底種植沉水植物,渠中放養螺螄。
進一步地,所述生態護坡的制作方法是緊貼坡面鋪一層土工布,土工布上鋪一層竹籬片,緊貼竹籬片將呈楔形的木樁打入地下固定土工布及竹籬片。所述沉水植物為輪葉黑藻、苦草、菹草、伊樂藻。
進一步地,所述生態塘面積占生態凈化系統總面積的70%~80%,塘底種植輪葉黑藻、苦草、菹草、伊樂藻,岸坡種植茭白、慈姑、蘆葦、香蒲,塘中自然放養鰱魚、鳙魚、草魚、螺螄。所述曝氣塘面積占生態凈化系統總面積的15%~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未經河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6715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