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的應用、電解液、電池負極、電池隔膜、電池、電動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559780.8 | 申請日: | 2018-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719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23 |
| 發明(設計)人: | 湯依偉;張穎;楊幸;彭燦;尚國志;吳劍;何玉嫻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遠佳致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0567 | 分類號: | H01M10/0567;H01M2/16;H01M2/14;H01M4/13;H01M4/139;H01M4/36;H01M4/62;H01M10/0525;H01M10/0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趙志遠 |
| 地址: | 511500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清遠高新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氧化丙烯二醇 聚氨酯 電池 電池負極 電池隔膜 電解液 應用 電動車輛 枝晶 制備 電池技術領域 充放電過程 充放電循環 鈉離子傳導 傳輸離子 負極金屬 金屬負極 局部離子 庫倫效率 快速穩定 離子傳導 離子路徑 網絡結構 循環壽命 不均勻 濃度差 鋰離子 延緩 生長 保證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的應用、電解液、電池負極、電池隔膜、電池、電動車輛,屬于電池技術領域。本發明提供了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在制備電池中的應用,其中,應用包括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在制備電解液、電池負極和/或電池隔膜中的應用。包含有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的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能夠形成穩定的鋰離子或鈉離子傳導網絡結構,能規范離子路徑,快速穩定地傳輸離子,避免局部離子濃度差,有效減緩了因離子傳導不均勻而形成枝晶,從而延緩了金屬負極枝晶的生長,起到了保護負極金屬的作用,延長了電池的循環壽命,保證了高庫倫效率和充放電循環。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的應用、電解液、電池負極、電池隔膜、電池、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金屬鋰在應用前景上,非常廣闊,特別是其具有較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mAh/g)、較低的電極電位(-3.040V vs.SHE)以及較低的密度(0.53g/cm3),使得金屬鋰在電池材料中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在應用過程中,金屬鋰枝晶的生長一直是無法避免的。在充電過程中,鋰離子被還原為金屬鋰,由于還原過程中,反應受到極片表面細微差異的影響,極易出現金屬鋰不均勻的沉積,當不均勻的沉積不斷積累就變為了鋰枝晶,鋰枝晶的不斷生長,將會導致電池內部的隔膜被刺穿,從而造成電池的短路,引發電池起火等危險。
金屬鈉負極同樣有高的理論比容量(1165mAh/g)、低的電極電位(-2.714Vvs.SHE)。與金屬鋰相似,在充放電過程中,金屬表面容易出現不均勻的沉積,長期的積累下,導致了鈉枝晶的形成,對電池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所以如何保證負極材料的穩定,是當前金屬鋰負極和金屬鈉負極應用亟需攻克的技術。
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在制備電池中的應用,能夠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解液;該電解液中包括上述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負極;該電池負極包括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電池負極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第五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隔膜;該電池隔膜包括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
本發明的第六個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電池隔膜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第七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包括上述電解液、上述電池負極和/或上述電池隔膜。
本發明的第八個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電池在電子設備、電動工具或電動車輛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九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車輛,包括上述電池。
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提供了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在制備電池中的應用;
其中,所述應用包括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在制備電解液、電池負極和/或電池隔膜中的應用;
優選地,所述電池包括鋰二次電池或鈉二次電池;
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包括聚酯型聚氨酯、聚醚型聚氨酯和聚丁二烯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為聚酯型聚氨酯,進一步優選為數均分子量為2000-8000的聚酯型聚氨酯。
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電解液,包括功能添加劑、溶劑和導電鹽;
其中,所述功能添加劑包括聚氨酯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
優選地,所述導電鹽包括鋰鹽或鈉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遠佳致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清遠佳致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5978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