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543940.X | 申請日: | 2018-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238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3 |
| 發明(設計)人: | 謝斌;蘆志偉;潘勇;段勝男;王寧博;潘樹林;楚恒智;努爾買買提·吾買爾江;陳勇;李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36 | 分類號: | G01V1/36;G01V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趙囡囡;董文倩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面 記錄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方法及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獲取地震道的微震記錄;對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得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基于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確定固有模態信號;根據固有模態信號對微震記錄進行重構。本發明解決了相關技術利用傳統去噪方式進行微震資料去噪不理想,無法達到突出有效信號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地震監測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微震資料處理中,微震資料去噪是整個微震資料處理流程中至關重要的步驟。但對于地面接收的微震資料而言,有效信號的能量較弱,完全淹沒在噪聲之中,微震剖面的信噪比極低。而傳統的去噪方法往往要求資料具有較高的信噪比,致使利用傳統去噪方法很難得到理想的去噪效果。
針對上述相關技術利用傳統去噪方式進行微震資料去噪不理想,無法達到突出有效信號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方法及裝置,以至少解決相關技術利用傳統去噪方式進行微震資料去噪不理想,無法達到突出有效信號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方法,包括:獲取地震道的微震記錄;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得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基于所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確定固有模態信號;根據所述固有模態信號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重構。
可選地,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包括:根據所述微震記錄確定用于進行形態濾波的結構元素,其中,所述結構元素為拋物線型結構元素;根據所述結構元素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
可選地,根據所述結構元素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包括:根據所述微震記錄確定用于進行形態濾波處理的輸入信號;根據所述輸入信號以及預定規則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
可選地,根據所述輸入信號以及預定規則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包括:利用所述預定規則中的腐蝕運算和膨脹運算確定所述輸入信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將所述輸入信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過濾掉,得到一級濾波后的輸入信號;利用所述預定規則中的形態開運算和形態閉運算對經過基礎濾波后的輸入信號進行脈沖噪聲抑制操作,得到目標信號,其中,所述脈沖噪聲包括:正脈沖噪聲和負脈沖噪聲。
可選地,基于所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確定固有模態信號還包括:確定所述目標信號中所有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利用三次樣條插值法連接所述目標信號中所有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得到所述目標信號對應的上包絡線和下包絡線;根據所述目標信號對應的上包絡線和下包絡線,確定包絡平均值;根據所述目標信號和所述包絡平均值得到固有模態信號。
可選地,根據所述固有模態信號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重構包括:過濾掉所述固有模態信號中預定固有模態信號,得到剩余固有模態信號,其中,所述預定固有模態信號包括:超過第一預定頻率的固有模態信號和小于第二預定頻率的固有模態信號;根據所述剩余固有模態信號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重構。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另外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地面微震記錄的重構裝置,包括:第一獲取單元,用于獲取地震道的微震記錄;第二獲取單元,用于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得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第一確定單元,用于基于所述形態濾波處理后的微震記錄確定固有模態信號;重構單元,用于根據所述固有模態信號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重構。
可選地,所述第二獲取單元包括:第一確定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微震記錄確定用于進行形態濾波的結構元素,其中,所述結構元素為拋物線型結構元素;分形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結構元素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
可選地,所述分形子單元包括: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微震記錄確定用于進行形態濾波處理的輸入信號;分形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輸入信號以及預定規則對所述微震記錄進行形態濾波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4394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