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541657.3 | 申請日: | 2018-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882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9 |
| 發明(設計)人: | 孫玥;蘇京平;孫林靜;王勝軍;劉學軍;張融雪;閆雙勇;郭彥麗;崔中秋;王曉靜;劉靜妍;李軍玲;路信;佟卉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22/22 | 分類號: | A01G22/22;A01B79/02;C05G1/00;C05G3/04;C05G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利澤明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61222 | 代理人: | 賈曉玲 |
| 地址: | 300000***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輪作 水稻 施肥 土壤PH 肥料 施加 底肥 小麥 水稻秸稈 水稻種植 小麥秸稈 小麥種植 再次利用 早熟水稻 早熟小麥 生育期 復合肥 滅茬 整地 升高 播種 生長 管理 配合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包括:在小麥種植季,整地施肥,選擇早熟小麥,采用滅茬技術播種;施加復合肥并合理管理;在水稻種植季,選取生育期為130?145天的早熟水稻,施加底肥并合理管理;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通過特制的各種肥料相配合,來改善土壤PH,并通過對小麥秸稈和水稻秸稈的再次利用,為小麥和水稻的生長提供肥料;采用輪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產量,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土壤PH值,使小麥和水稻產量逐年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
背景技術
在我國,豫南稻作區和沿黃稻作區為黃淮典型的水稻-小麥水旱輪作區,為片面的追求高產、穩產,在一些傳統的施肥理念的指導下,長期存在施肥不合理,尤其磷肥運籌的粗放型、盲目性以及不確定性較強等問題。磷肥不同于氮肥在水體中移動性強,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低,且溶出率也較低,農田中磷肥因水土流失使顆粒流入河流,之后進入水底成為淤泥。常規條件下,磷肥成為淤泥沉積于水底對水體影響較小,但當其因氧含量較低從而處在還原狀態中,會導致水體保護層消失,從而使得磷酸鹽大量釋放,造成水體磷含量增加,從而出現富營養化,引發水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分布失去平衡,單一物種生長瘋狂,造成水質透明度下降,導致陽光穿透水層作用減弱,影響水中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引發溶解氧過飽和,從而導致魚類大量死亡,使水生態失衡。
然而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稻輪作高效施肥方法,包括:
在小麥種植季,整地施肥,選擇早熟小麥,采用滅茬技術播種;施加復合肥并合理管理;
在水稻種植季,選取生育期為130-145天的早熟水稻,施加底肥并合理管理;
其中,整地施加的肥料為鋼渣和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畝施五氧化二磷5千克,配施鋼渣10千克;
所述復合肥為氮肥、磷肥、鉀肥的混合物,所述氮肥、磷肥、鉀肥的比例為3:2:2;
所述水稻種植季施加的底肥為氮肥、鉀肥和鋼渣,所述氮肥,鉀肥和鋼渣的比例為4:1。
進一步的,所述小麥種植季的步驟包括:
S1在小麥播種前進行整地施肥;
S2選擇經過滅菌的早熟小麥于每年的10月份開始播種;所述播種量為18萬/畝;
S3在小麥播種后,與11月下旬追施復合肥,投加量為20千克每畝;
S4田間管理,定期除草,排濕并選用丙環唑和已唑醇1:1稀釋500被均勻噴灑與葉面上,間隔一周再噴一次;
S5收麥:對成熟的麥苗選用收割機進行收割,麥收后,淹水泡田,將小麥秸稈粉碎還田,為水稻種植打下基礎。
進一步的,所述水稻種植季的步驟包括:
在田中撒入且秸稈腐熟劑,灑入量為3-5kg/畝;15天后,將田地翻耕、平整、暴曬一周,投加無磷的復合肥;投加量為30kg/畝,投加完畢后再次翻耕、平整,翻耕前在田中撒入微生物肥料,撒入量為30kg/畝,翻耕完畢后加水,使水面高出土面10cm;
A.選取經過滅菌的生育期在130-145天的水稻于3月中旬開始進行播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天津市水稻研究所),未經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54165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