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811497746.2 | 申請日: | 2018-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343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08 |
| 發(fā)明(設計)人: | 趙禮飛;胡必謙;高巧;蘭劍;豆剛;吳義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15/00 | 分類號: | 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梅恒;周放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桿大頭孔 連桿小頭孔 精鏜 發(fā)動機連桿 漲斷連桿 加工 加工定位基準 定位基準 加工余量 連桿加工 半精鏜 攻螺紋 外輪廓 襯套 粗磨 粗鏜 減小 精磨 孔壁 變形 優(yōu)化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首先加工定位基準面,以連桿大頭孔孔壁和連桿小頭孔外輪廓為定位基準,粗磨所述連桿大頭孔以及所述連桿小頭孔的端面;步驟二、粗鏜所述連桿大頭孔和所述連桿小頭孔,去掉多余的加工余量;步驟三、攻螺紋;步驟四、漲斷連桿;步驟五、精鏜所述連桿小頭孔和半精鏜所述連桿大頭孔;步驟六、精磨所述連桿大頭孔以及所述連桿小頭孔的端面;步驟七、精鏜所述連桿小頭孔的襯套和精鏜所述連桿大頭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通過漲斷連桿加工工藝,既優(yōu)化了加工工藝、減小了連桿加工過程中的變形,又提高了加工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發(fā)動機連桿的加工方法,特別是一種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發(fā)動機連桿是發(fā)動機重要的零部件之一,連桿加工工藝復雜,特別是大頭孔,如果變形大,易造成拉瓦等問題。連桿大頭孔中心距、中心線平行度、兩端面平行度及距離尺寸都是關鍵尺寸,特別是中心距影響發(fā)動機的壓縮比和燃燒性能,因此需要從加工基準和優(yōu)化加工順序控制好連桿的加工關鍵尺寸。
現(xiàn)有的工藝單純的以連桿大小頭孔端面為定位基準,加工出來的連桿大頭孔及小頭孔會有偏差。
原先工藝大頭孔兩端面分別加工,造成兩端面的平行度很難保證;螺栓孔也分別加工,造成螺栓孔的垂直度、平行度尺寸偏差大。
原工藝中小頭孔的加工包括粗鏜、半精鏜小頭孔、精鏜小頭孔和精鏜小頭襯套共四步;大頭孔的加工包括粗鏜、一次半精鏜大頭孔、二次半精鏜大頭孔和精鏜大頭孔共四步,工序繁多。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它能夠減少加工工藝流程,提升加工效率。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首先加工定位基準面,以連桿大頭孔孔壁和連桿小頭孔外輪廓為定位基準,粗磨所述連桿大頭孔以及所述連桿小頭孔的端面;
步驟二、粗鏜所述連桿大頭孔和所述連桿小頭孔,去掉多余的加工余量;
步驟三、攻螺紋;
步驟四、漲斷連桿;
步驟五、精鏜所述連桿小頭孔和半精鏜所述連桿大頭孔;
步驟六、精磨所述連桿大頭孔以及所述連桿小頭孔的端面;
步驟七、精鏜所述連桿小頭孔的襯套和精鏜所述連桿大頭孔。
如上所述的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步驟三中,先加工一個螺栓孔,夾具轉(zhuǎn)動180°后再加工另一個螺栓孔。
如上所述的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步驟四中,對所述連桿大頭孔的斷裂線處先利用激光加工出兩條應力集中槽,然后帶楔形的壓頭往下移動進入所述連桿大頭孔,所述連桿大頭孔與所述壓頭之間設置一對半圓套筒,通過所述壓頭往下移動,對所述連桿大頭孔產(chǎn)生徑向力,使所述連桿大頭孔在所述應力集中槽處出現(xiàn)裂縫,在徑向力的繼續(xù)作用下,所述裂縫也繼續(xù)擴大,最終把連桿蓋從連桿本體上漲斷而分離出來。
如上所述的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步驟四中,所述應力集中槽的深度為0.5mm。
如上所述的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步驟五中,將所述連桿大頭孔與所述連桿小頭孔端面設計成一個平面,通過粗磨的所述連桿大頭孔端面的兩個定位點和所述連桿小頭孔端面的一個定位點來夾緊定位。
如上所述的發(fā)動機連桿的漲斷加工方法,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步驟六中,對所述連桿小頭孔和所述連桿大頭孔分別采用兩個定位銷和三個定位銷夾緊定位,精磨所述連桿小頭孔和所述連桿大頭孔的端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97746.2/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