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地鐵車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474037.2 | 申請日: | 2018-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376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維洲;劉剛;谷坤鵬;胡楠;陳克偉;溫發培;張洪良;張曉樂;王玉亮;趙善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灣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 |
| 代理公司: | 上海灣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肖進 |
| 地址: | 20003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鐵 車站 混凝土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地鐵車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在施工縫附近、側墻、倒角處均布置了水管,且采用了非等間距方式布置水管,在所有的施工縫附近均密集布設了水管。直到混凝土完全覆蓋水管后開始通水;控制水管的水流量在4~6m3/h范圍內,直到混凝土內部溫度達到最大值;降低水管水流量至2~4m3/h范圍內,繼續通水12~24小時;施工結束后用不低于混凝土強度的水泥凈漿或砂漿對冷卻水管進行灌漿處理。本發明能較好的利用上部新澆筑混凝土產生的水化熱來加熱下部澆筑完成的混凝土,大大降低了施工縫上下混凝土之間的溫差應力,有效地解決了因混凝土溫度應力而在施工縫附近產生大量裂縫的歷史性難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鐵車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國民財富進一步提高,都市聚集現象越來越明顯,城市擁堵現象也越發嚴重。同時國內城鎮化發展進一步加速,國內大都市開始不斷朝都市圈發展。這些都極大的促進了地鐵、城際鐵路等軌道交通的繁榮,尤其是地鐵項目。自1965年我國在北京建設第一條地鐵線開始,如今地鐵已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北京、上海、深圳、廣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四川、陜西、安徽、廣西、貴州等省市都相繼開通地鐵,2005至2015年城市軌道里程數復合增速高達到23.7%,并且還在持續增長。
在地鐵發展如此繁榮的背后,是不斷增長的地鐵車站建設需求。然而在這些地鐵車站項目中,混凝土澆筑所產生裂縫的問題在國內一直無法很好的解決,這些裂縫的產成極大地影響了混凝土的性能。尤其是在地鐵通車后,由于在地鐵車站所要面對的環境尤為特殊,故它將會遭受到地下水中腐蝕介質、直流牽引列車導致的雜散電流、巖體及列車振動帶來的荷載作用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進而會加深、加大這些裂縫,加快其自身結構及鋼筋的腐蝕,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故地鐵車站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能控制好裂縫的產生顯得非常重要。
通常國內會采取一種在新澆筑的混凝土內布置冷卻水管的方法,通過導散水化熱的方式來減少裂縫的產生。這種方法一般應用于大體積混凝土且一般通過等間距布置冷卻水管的方式來實現。由于地鐵車站的混凝土較薄,所使用的混凝土并不是大體積混凝土,在施工縫附近因溫度應力會產生大量裂縫,故這種常規的冷卻水管布置方式對地鐵車站的控裂效果不是特別的理想,且冷卻水管布置繁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地鐵車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它能有效的控制地鐵隧道混凝土的開裂問題,從而提高地鐵隧道混凝土的性能,減少其潛在的危險,效果明顯。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地鐵車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在結構鋼筋綁扎完成后進行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距離底板與側墻產生的下施工縫上下125~150mm處各對稱布置一根水管,構成底部第一組水管;在距離頂板與側墻產生的上施工縫上下125~150mm處各對稱布置一根水管,構成頂部第一組水管;在距離底部第一組水管上下250~300mm處各對稱布置一根水管,構成底部第二組水管;在距離頂部第一組水管上下250~300mm處各對稱布置一根水管,構成頂部第二組水管;
步驟二,以底部第二組水管的下水管為起始位置,將若干根水管以間隔距離450mm逐漸增大到550mm的方式并按矩形陣列的方式布滿底板的倒角區域,構成底板倒角區域水管;
步驟三,以蛇形走線方式連接依次連接底板倒角區域水管、底部第二組水管的下水管和底部第一組水管的下水管,形成具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的底板冷卻水管路;
步驟四,以頂部第二組水管的上水管為起始位置,將若干根水管以間隔距離450mm逐漸增大到550mm的方式并按矩形陣列的方式布滿頂板的倒角區域,構成頂板倒角區域水管;
步驟五,以蛇形走線方式連接依次連接頂板倒角區域水管、頂部第二組水管的上水管和頂部第一組水管的上水管,形成具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的頂板冷卻水管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灣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灣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7403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