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考慮能見度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444964.X | 申請日: | 2018-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063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30 |
| 發明(設計)人: | 馬艷麗;張鵬;朱潔玉;張龍釗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W40/00 | 分類號: | B60W40/00;B60W50/14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23109 | 代理人: | 劉冰 |
| 地址: | 15000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考慮 能見度 駕駛 任務 需求 評估 方法 | ||
一種考慮能見度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本發明涉及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車輛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未考慮天氣能見度對駕駛任務需求的影響,導致現有車輛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準確率低的問題。一:以測試車行駛的方向為正前方,在車輛內部前擋風玻璃上安裝雷達,將具有GPS和無線上網功能的手機連接到測試車上;二:計算測試車輛駕駛任務需求指數;三:將駕駛任務需求劃分為五個等級;四:得到測試車輛駕駛任務需求指數的修正系數;五:將測試車輛駕駛任務需求指數和測試車輛駕駛任務需求指數的修正系數相乘,根據三的駕駛任務需求等級,分段計算駕駛任務需求評分值。本發明用于交通工程駕駛風險預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交通工程駕駛風險預警領域,具體涉及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道路上車輛數逐漸增加,車輛間的相互干擾日趨嚴重,對車輛行駛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車輛行駛過程中,不同的天氣環境、車流狀態下駕駛任務需求也各不相同:當車輛行駛在能見度良好、車流相互干擾較弱的交通環境中時,駕駛任務需求較低,此時駕駛員允許適當分配注意力于駕駛之外的行為(如與乘客交談、觀看沿途風景等);而當能見度較差、車輛間相互干擾較嚴重時,駕駛任務需求較高,此時駕駛員需專注于駕駛任務本身,盡可能減少注意力的分散,以提高行駛安全性。
在駕駛過程中,主要任務為駕駛任務,即保持車道和監控道路危險;次要任務為導致多通道視覺、聽覺、認識、動作資源分散的車內任務,包括駕駛人對車載信息系統的操作、與乘客交流、接打電話發短信、喝水與吃零食、整理衣服及調整坐姿等。在駕駛過程中,車內的主次任務在多通道上直接產生沖突,在需求上產生了競爭。如何評價車輛的駕駛任務需求,提醒不同交通環境下的駕駛員更加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對于行車安全具有現實意義。一些駕駛提醒方法和研究從車輛間以及車輛和行人間距的角度入手,數據易于采集,也易于實現,但未考慮天氣能見度對駕駛任務需求的影響,車輛處于不同能見度條件下,駕駛任務需求也有所不同。
專利CN107215335A公開了一種基于微觀駕駛的交通安全風險反饋預警系統和方法。通過采集測試車和前車數據作為輸入信號,結合預設的風險指標,生成預警信號,對駕駛員進行預警。
專利CN106295583A公開了一種提醒駕駛員駕駛方式的方法和裝置。使用兩個平行攝像頭進行雙目測距,實時獲取雙目測距的圖像以獲取駕駛員的疲勞狀態以及行人和車距信息,并提示駕駛員注意駕駛安全和調整駕駛方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車輛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未考慮天氣能見度對駕駛任務需求的影響,導致現有車輛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準確率低的問題,而提出一種考慮能見度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
一種考慮能見度的駕駛任務需求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以測試車行駛的方向為正前方,在車輛內部前擋風玻璃上安裝雷達,將具有GPS和無線上網功能的手機連接到測試車上;
雷達采集以測試車輛為中心周圍40m范圍內本車道及兩側車道的相鄰車輛與測試車輛的相對距離(目標與車輛之間的距離)、相對速度和角度數據;
根據采集的相對速度判別測試車輛前方車輛是否與測試車輛行駛方向相同;
根據采集的相對距離和相對速度計算車頭時距;
手機通過GPS和數據聯網接收行駛路段實時的天氣能見度數據;
將雷達采集的數據和手機接收的行駛路段實時天氣能見度數據發送至中央處理數據存儲單元;
步驟二:將相鄰車輛位置順序編號,編號為1-8,分別對應測試車輛左前方、前方、右前方、右方、右后方、后方、左后方、左方8個位置,如圖2所示;
根據數據存儲單元中的相鄰車輛相對角度數據得出1、2、3號位置的車輛相對于測試車輛的水平角θj;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4496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