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軸承氣封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438008.0 | 申請日: | 2018-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747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劉萍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萍萍 |
| 主分類號: | F16J15/40 | 分類號: | F16J15/40;F16C3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6300 遼寧省大連***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軸承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軸承氣封裝置,在軸承座和軸承蓋上分別用螺紋聯接形式設有通氣螺管和通氣管,通氣螺管和通氣管間用喉箍固定平衡氣壓管,軸承內蓋的外側加裝軸承蓋,軸承蓋外側的轉軸上熱套的防塵環,當轉軸旋轉時,通過防塵環減少轉軸旋轉時形成的負壓而往軸承內部抽風量,且通過通氣螺管、通氣管、喉箍、平衡氣壓管組成的補氣回路補償空氣,從而消除因負壓產生的對軸承的影響,達到防止軸承漏油的目的。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效果顯著、維護方便等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封裝置,尤其是一種軸承氣封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國內高速電機用滑動軸承在使用過程中屢見因電機內部風扇形成負壓過大造成軸承內部的潤滑油霧被吸到電機內側現象,尤其在2極、4極電機上時,負壓相對較大,漏油更加嚴重。目前軸承廠家針對此問題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氣封結構,如把軸承內蓋的氣封形式改為多道密封,加裝內側防塵環等,但從結構和安全因素上考慮,上述方案均有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一種結構簡單、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的軸承氣封裝置。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如此實現的:
一種軸承氣封裝置,包括軸承座(1)、轉軸(9)、軸承內蓋(5)及設于其一側的軸承蓋(7),所述軸承座(1)與軸承蓋(7)之間設有平衡氣壓管(4),所述平衡氣壓管(4)一端連接在設于軸承座(1)上的通氣螺管(2)上,另一端與設于軸承蓋(7)上的通氣管(6)連接,軸承蓋(7)的外側設有帶凸起(11)的防塵環(10),且防塵環(10)上的凸起(11)設于軸承蓋(7)一側的凹槽(12)內。
作為優選,所述平衡氣壓管(4)與通氣螺管(2)和通氣管(6)的連接處均設有喉箍(3)。
作為優選,所述軸承蓋(7)一側的凹槽(12)與防塵環(10)上的凸起(11)之間單邊間隙為0.5~0.8mm。
作為優選,所述防塵環(10)為整圓結構,與轉軸(9)之間為過盈配合。
本發明在軸承座(1)和軸承蓋(7)上分別用螺紋聯接形式設有通氣螺管(2)和通氣管(6),通氣螺管(2)和通氣管(6)間用喉箍(3)固定平衡氣壓管(4),軸承內蓋(5)的外側加裝軸承蓋(7),軸承蓋(7)外側的轉軸(9)上熱套的防塵環(10),當轉軸(9)旋轉時,通過防塵環(10)減少轉軸(9)旋轉時形成的負壓而往軸承內部抽風量,且通過通氣螺管(2)、通氣管(6)、喉箍(3)、平衡氣壓管(4)組成的補氣回路補償空氣,從而消除因負壓產生的對軸承的影響,達到防止軸承漏油的目的。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效果顯著、維護方便等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一是本發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參考附圖,一種軸承氣封裝置,包括軸承座(1)、轉軸(9)、軸承內蓋(5)及設于其一側的軸承蓋(7),所述軸承座(1)與軸承蓋(7)之間設有平衡氣壓管(4),所述平衡氣壓管(4)一端連接在設于軸承座(1)上的通氣螺管(2)上,另一端與設于軸承蓋(7)上的通氣管(6)連接。平衡氣壓管(4)與通氣螺管(2)和通氣管(6)的連接處均設有喉箍(3)。
軸承蓋(7)的外側設有帶凸起(11)的防塵環(10),且防塵環(10)上的凸起(11)設于軸承蓋(7)一側的凹槽(12)內。所述凹槽(12)與凸起(11)之間單邊間隙為0.6mm。
防塵環(10)為整圓結構,與轉軸(9)之間為過盈配合,通過熱套固定在轉軸(9)上。
當轉軸(9)旋轉時,通過防塵環(10)減少轉軸(9)旋轉時形成的負壓而往軸承內部抽風量,且通過通氣螺管(2)、通氣管(6)、喉箍(3)、平衡氣壓管(4)組成的補氣回路補償空氣,從而消除因負壓產生的對軸承的影響,達到防止軸承漏油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萍萍,未經劉萍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3800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