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437389.0 | 申請日: | 2018-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5767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5 |
| 發明(設計)人: | 周志祥;周勁宇;催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B8/06 | 分類號: | E02B8/06;E02B3/06;E04H1/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謝成律師事務所 50224 | 代理人: | 謝殿武 |
| 地址: | 402247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應對 未來 海平面 上漲 抗潮嘯 環形 城鎮 建筑 體系 | ||
1.一種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導浪消能壩、環形抗潮嘯堤和房屋建筑群,所述導浪消能壩位于迎向潮嘯海浪來向且形成對潮嘯海浪進行緩沖并向側面進行引導的形狀,所述環形抗潮嘯堤位于導浪消能壩的后側且圍在所述房屋建筑群周圍,所述房屋建筑群由位于環形抗潮嘯堤內的多個單體建筑構成,所述單體建筑位于潮嘯期靜水位以下的建筑門窗為防滲密閉的抗水壓密封門窗,位于潮嘯期靜水位以上的建筑門窗為密封門窗,所述導浪消能壩迎向潮嘯海浪來向形成斜坡,且由左右兩側逐漸向后傾斜形成兩側向后的斜面并過度到環形抗潮嘯堤外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抗潮嘯堤為環繞于房屋建筑群周圍的圓環形結構或者是長軸在導浪消能壩方向的橢圓環形,所述單體建筑為弧形且與環形抗潮嘯堤同心排列,弧形單體建筑至少局部形成高樓且依附于高樓建設有高豎向通風道,所述弧形單體建筑每一住宅至少具有一個與豎向通風道連通的支線通風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導浪消能壩背側形成緩向下的斜面且該斜面與環形抗潮嘯堤頂部相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抗潮嘯堤外側為直立面或者為由下到上向內傾斜的斜面,內側為階梯結構使得環形抗潮嘯堤橫截面為下寬上窄結構,所述階梯結構由環形抗潮嘯堤底部至頂部的螺旋形環道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建筑群的多個單體建筑中部分或者全部沿環形抗潮嘯堤上的螺旋形環道布置在螺旋形環道形成的階梯結構上,且單體建筑在螺旋形環道上留出必要的道路寬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環形抗潮嘯堤內形成道路體系,所述道路體系包括所述螺旋形環道形成的外環道路以及,
在房屋建筑群內設置以環形抗潮嘯堤中心為同心圓的至少一層的內環道橋;
在內環道橋與外環道路之間設置至少一條徑向橋梁;
房屋建筑群還包括位于內環道橋內的中心建筑,所述內環道橋與中心建筑的同層通道互通。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單體建筑之間的高樓之間建設有空中連廊,所述支線通風道為與弧形單體建筑的弧形相同的弧形通風道,且單體建筑中每層房屋均設置有弧形通風道;所述單體建筑的高樓橫截面為圓形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對未來海平面上漲和抗潮嘯的環形城鎮建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浪消能壩迎向潮嘯海浪的兩側向后的斜面之間在最前端弧形過渡,兩側向后的斜面與環形抗潮嘯堤的外表面平滑過渡;所述環形環形抗潮嘯堤設有多個沿徑向貫通的進出通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交通大學,未經重慶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3738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