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426200.8 | 申請日: | 2018-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742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07 |
| 發明(設計)人: | 溫小飛;龔象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N11/00 | 分類號: | H02N11/00 |
| 代理公司: | 33246 浙江千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賈森君 |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海***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半導體溫差發電片 管道本體 排氣管道 通孔 熱能轉換裝置 蓄電池 熱氣 導向裝置 節能環保 流動路徑 排氣管路 左右兩側 電連接 對稱 發電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屬于排氣管路技術領域。本發明包括管道本體,所述管道本體的橫截面呈矩形,所述管道本體內設有橫截面呈矩形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對稱設有凹槽一和凹槽二,所述凹槽一和凹槽二內分別設有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所述通孔內設有能夠改變管道本體內熱氣的流動路徑,來增加熱氣與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的接觸時間的導向裝置,所述管道本體的外側設有蓄電池,所述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都與蓄電池電連接。本發明能夠利用排氣管道內的熱能進行發電,節能環保。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排氣管道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
背景技術
汽車、船舶在行駛狀態下,發動機產生大量的廢氣,這些廢氣通過排氣管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造成了極大的能源浪費。
為了利用這些能量,人們嘗試在排氣管上安裝熱電轉換裝置,將熱能轉化為電能,但是由于現有的熱電轉換裝置的成本較高,對熱能的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因此還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能夠將排氣管內的熱能轉化為電能,利用率高,簡單實用。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包括管道本體,所述管道本體的橫截面呈矩形,所述管道本體內設有橫截面呈矩形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對稱設有凹槽一和凹槽二,所述凹槽一和凹槽二內分別設有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所述通孔內設有受熱后能夠改變熱氣在通孔內的流動路徑,增加熱氣與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的接觸時間的導向裝置,所述管道本體的外側設有蓄電池,所述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都與蓄電池電連接。
當熱氣通過管道本體時,所述導向裝置受熱后改變熱氣在通孔內的流動路徑,增加了熱氣與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的接觸時間,將熱量盡可能多的傳遞給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提高熱量的利用率,使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產生更多的電能,然后將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中,實現熱能轉化為電能,綠色環保。
在上述的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中,所述導向裝置包括滑桿一、滑桿二、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和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二,所述通孔的頂部垂直設有支撐板,所述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和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二分別設置在支撐板靠近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一側的左右兩側,所述滑桿一和滑桿二均滑動設置在通孔的頂部,所述滑桿一和滑桿二的長度方向與管道本體的長度方向一致,所述滑桿一的一端與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的自由端固連,所述滑桿二的一端與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二的自由端固連,所述通孔內設有能夠利用滑桿一和滑桿二的滑動,在通孔內形成蛇形通道的導向機構。
當管道本體內沒有熱氣通過時,所述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和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二處于壓縮變形狀態,當有熱氣通過時,所述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和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二受熱伸長,推動滑桿一和滑桿二向前滑動,帶動導向機構在通孔內形成蛇形通道,使熱氣從蛇形通道迂回通過,增加熱氣與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的接觸時間,提高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二的發電量。
在上述的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中,所述滑桿一上套設有兩個套管一,兩個所述套管一均通過支架一與通孔的頂部固連,兩個所述套管一分別位于凹槽一的前后兩側。
當形狀記憶合金彈簧一受熱伸長,推動滑桿一沿著兩個套管一向前滑動,穩定可靠;此外,所述套管一可以限定滑桿一的滑動范圍。
在上述的一種帶有熱能轉換裝置的排氣管道中,所述滑桿二上套設有兩個套管二,兩個所述套管二均通過支架二與通孔的頂部固連,兩個所述套管二分別位于凹槽二的前后兩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海洋大學,未經浙江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42620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