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及測試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99184.8 | 申請日: | 2018-1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981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01 |
| 發明(設計)人: | 梁樑;王軍;張永明;張珊珊;朱佳文;郭瑞彥;王非;張云平;翟樂;廉信淑;方靜;楊麗云;翟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工業大學;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36 | 分類號: | G01N3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楊玉廷 |
| 地址: | 230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碳纖維 纖維絲束 性能測試裝置 導輥結構 行走小車 旋轉主軸 纏紗 軌道 碳纖維絲束 一次性采集 張力傳感器 測試 工藝過程 排列設置 驅動電機 驅動旋轉 生產過程 收卷輥筒 水平設置 性能方面 壓力容器 有效數據 主軸轉動 控制器 預浸料 紗架 退絲 制件 申請 纏繞 平行 直觀 | ||
1.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1)和排列設置的自動退絲紗架(2)、軌道(3)和纏紗機構(4);
所述纏紗機構(4)包括水平設置的平行于軌道(3)的旋轉主軸(410)、套設在旋轉主軸(410)上的收卷輥筒(420)和驅動旋轉主軸(410)轉動的驅動電機(430);
所述軌道(3)上設置有行走小車(5);所述行走小車(5)上設置有導輥結構(6):用于將從自動退絲紗架(2)上退下的絲線輸送至所述收卷輥筒(420)上纏繞;
所述導輥結構(6)上設有張力傳感器(7),配置用于檢測傳輸中紗線的傳輸張力;
所述控制器(1)配置用于:控制所述驅動電機(430)的轉速,使得驅動電機(430)的轉速與行走小車(5)的行走速度匹配;接收張力傳感器(7)的張力信號并發送給所述自動退絲紗架(2);
所述自動退絲紗架(2)配置用于:接收所述張力信號并根據所述張力信號提高或降低纖維絲束的退絲張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具體配置用于:
控制所述行走小車(5)的運動速度與驅動電機(430)的轉速滿足以下公式:
V1≥L+n;0≤n≤m;
其中:L為設定展紗寬度;
n為設定展紗寬度調節值;
m為展紗寬度允許最大調節值。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輥結構(6)包括至少一對導輥組(610),每對所述導輥組(610)包括沿纖維絲束的傳輸方向順序排布且上下交錯的上導輥和下導輥。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小車(5)與纏紗機構(4)相鄰一端中部固定設有絲嘴(8)。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小車(5)上設置有感應輥(9);所述感應輥(9)包括固定軸(910)和套在固定軸上的旋轉套筒(920);所述張力傳感器(7)設置在所述固定軸(910)的靠近端部的下方,且與所述固定軸(910)接觸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輥筒(420)上設有與收卷輥筒(420)軸線平行的尺度線,用于測量收卷輥筒(420)上每一圈紗線的寬度。
7.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絲束展紗性能測試裝置測試纖維絲束展紗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將自動退絲紗架(2)上的纖維絲束的端部牽伸經過軌道(3)上的行走小車(5)后固定在纏紗機構(4)的收卷輥筒(420)表面;
啟動自動退絲紗架(2)、行走小車(5)和驅動電機(430);
控制自動退絲紗架(2)以設定張力退絲;
控制行走小車(5)和驅動電機(430)的轉速匹配;
判斷驅動電機(430)轉動設定圈數后停止自動退絲紗架(2)、行走小車(5)和驅動電機(430);
統計收卷輥筒(420)上每一圈紗線的寬度;
繪制紗寬度分布直方圖;
統計各圈紗線寬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高頻率值,計算紗線展紗寬度的平均值、穩定性和展紗率;
展紗寬度穩定性采用“變異系數%”來表示,記為C.V.%,計算公式如下:
C.V.%=σ/|Z|×100%;
Z=(∑Zi)/n;
其中:Z為纖維絲束展紗寬度的平均值;
Zi為纖維絲束展紗寬度測量值;
σ為纖維絲束展紗寬度標準差;
展紗率計算公式如下:
展紗率%=(Z-Z0)/Z0×100%;
其中:Z為纖維絲束展紗寬度的平均值;
Z0為纖維絲束展紗前絲束寬度的平均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工業大學;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合肥工業大學;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99184.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