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風洞試驗的通氣短艙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83712.0 | 申請日: | 2018-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0488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閆海津;杜璽;吳宇昂;賴國俊;陳超;孫學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4F5/60 | 分類號: | B64F5/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102211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風洞試驗 通氣 | ||
1.一種用于風洞試驗的通氣短艙,所述通氣短艙包括短艙外罩(2),所述短艙外罩(2)圍設形成有通氣流道(7),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短艙還包括堵錐(1),所述堵錐(1)包括同軸設置的固定部(11)和移動部(12),所述固定部(11)固定在所述通氣流道(7)內,所述移動部(12)一端與所述固定部(11)滑動連接,所述移動部(12)的另一端能伸出所述通氣流道(7)的出氣口(72),且所述另一端的外徑沿遠離所述固定部(11)的方向逐漸收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短艙還包括驅動機構(5),所述驅動機構(5)設置在所述堵錐(1)內,所述驅動機構(5)與所述移動部(12)連接并驅動所述移動部(12)相對所述固定部(11)向遠離或靠近所述出氣口(72)的方向滑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具有容納腔(114),所述移動部(12)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納腔(114)內并與所述容納腔(114)的腔壁滑動連接,所述驅動機構(5)位于所述容納腔(114)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部(12)包括第一平直部(121)和尾部(122),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外徑沿軸向保持不變,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納腔(114)內,所述平直部的另一端與所述尾部(122)的一端連接,所述尾部(122)另一端的外徑沿遠離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方向逐漸收縮,且所述尾部(122)另一端能伸出所述通氣流道(7)的出氣口(7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122)的收縮角為10°-25°。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包括第二平直部(1111),所述第二平直部(1111)的外徑沿其軸向保持不變,所述第二平直部(1111)的內徑等于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外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第二平直部(1111)靠近所述出氣口(72)的一端沿其軸向延伸有過渡部(113),所述過渡部(113)的內徑等于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內徑,所述過渡部(113)連接所述第二平直部(1111)的一端的外徑等于所述第二平直部(1111)的外徑,所述過渡部(113)另一端的外徑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第一平直部(121)的外徑,所述過渡部(113)的外表面為光滑曲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內設置有第一限位部(621)和第二限位部(1141),所述第一限位部(621)被配置為限制所述移動部(12)相對所述固定部(11)的最大伸出長度,所述第二限位件被配置為限制所述移動部(12)相對所述固定部(11)的最小伸出長度。
9.根據權利要求3-7任一項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5)包括驅動電機(51)和傳動組件(52),所述驅動電機(51)固定在所述容納腔(114)內,所述傳動組件(52)包括絲杠(521)和螺母(522),所述絲杠(521)與所述驅動電機(51)的輸出軸連接,所述螺母(522)套設在所述絲杠(521)上且與所述移動部(12)固定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通氣短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短艙還包括支撐件(3),所述支撐件(3)的一端與所述固定部(11)的外壁連接,所述支撐件(3)的另一端與所述短艙外罩(2)的內壁連接,所述支撐件(3)朝向所述通氣流道(7)的前緣設置有壓力檢測裝置(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83712.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