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83411.8 | 申請日: | 2018-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471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22 |
| 發明(設計)人: | 張晉國;趙金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C7/04 | 分類號: | A01C7/04;A01C7/2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71001 ***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盒 排種輪 清種片 排種器 毛刷 小麥排種器 排種管 前端部 小麥 適配 雙行 左右對稱設置 單粒播種 前端外緣 形狀結構 分蘗 間隔板 上端口 下半部 精播 刷絲 凸緣 窩眼 | ||
1.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種盒(1),在所述種盒(1)內左右對稱設置兩個形狀結構相同的左側排種器和右側排種器,所述排種器包括一個排種輪(2)、毛刷(7)、兩個清種片(3)和一個排種管(4),所述排種輪(2)的外緣設有如下結構:環所述排種輪外緣的中部周向設有凸緣(2-1),所述凸緣(2-1)的截面形狀為中間高兩側低,在所述凸緣(2-1)兩側環所述排種輪(2)的外緣周向間隔設置窩眼(2-2),所述凸緣(2-1)兩側的窩眼(2-2)交替排列,所述窩眼(2-2)的中部設有清種片適配縫隙(2-3),所述清種片適配縫隙(2-3)為環形縫隙,其底部為與所述排種輪(2)同軸心的圓形底;所述排種輪(2)上半部位于種盒(1)內,所述排種輪(2)下半部種盒(1)底部,所述毛刷(7)固定在位于所述排種輪(2)的前端的種盒(1)底部,用于阻擋種子掉落,形成種盒(1)前端底部,所述毛刷(7)的刷絲(7-1)與所述排種輪(2)的前端外緣緊密接觸,在所述種盒(1)靠近前端部的底部與兩個清種片(3)一端固定,兩個所述清種片(3)另一端分別插入兩個所述清種片適配縫隙(2-3),兩個所述清種片(3)另一端具有與所述清種片適配縫隙(2-3)的圓形底相適配的弧形邊沿,所述排種管(4)上端口位于兩個所述清種片(3)弧形邊沿前端部的下方;所述左側排種器和所述右側排種器之間設有種盒間隔板(5),兩個所述排種輪(2)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種盒(1)內側壁和種盒間隔板(5)的板壁間隙配合,所述種盒間隔板(5)的前后兩端分別與所述種盒(1)的前內壁和后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種盒間隔板(5)低于所述種盒(1)的高度,所述種盒間隔板(5)的截面形狀為中間高兩側低,所述左側排種器的排種輪(2)和右側排種器的排種輪(2)固定在一個同心軸(6)上,所述同心軸(6)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種盒(1)左右兩側滾動連接,所述同心軸(6)的其中一端設有用于與傳動軸連接的傳動連接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緣(2-1)兩側環所述凸緣(2-1)周向間隔設置的窩眼(2-2)位于所述排種輪(2)外緣左右兩側的邊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窩眼(2-2)為周向排列的齒形凹槽,所述凹槽的外側槽壁為種盒內(1)側壁或種盒間隔板(5)的板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盒間隔板(5)為中部向上凸起的弧形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軸(6)的其中一端設有的用于與傳動軸連接的傳動連接結構為截面為方形的傳動軸適配孔(6-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排種器的排種輪(2)和右側排種器的排種輪(2)均為注塑成型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管(4)上端為漏斗形結構(4-1)。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雙行自攪拌小麥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盒(1)的后壁(1-1)底部與所述排種輪(2)上半部外緣間隙配合形成所述種盒(1)后端的底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農業大學,未經河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83411.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插板氣吸式可調播種器
- 下一篇:一種起壟花生分層施肥播種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