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四路并聯式扁線電機繞組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80609.0 | 申請日: | 2018-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03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蕾;朱標龍;王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巨一動力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3/28 | 分類號: | H02K3/28;H02K3/12;H02K3/14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王凱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四路 并聯 式扁線 電機 繞組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四路并聯式扁線電機繞組結構,包括定子鐵芯,定子鐵芯的齒部上開設有線槽;扁銅線根據三相繞組分配方法嵌入對應線槽中,設置有48個線槽;在每個線槽中均包括8根扁線的線層,扁銅線沿著定子鐵芯的徑向依次層疊嵌入形成繞組,線層沿著遠離圓心方向升序式排序;繞組的每一相中均包括不同的并聯支路;每條支路均有輸出端和輸入端;每條并聯支路從輸入端開始順次從不同線槽之間的相鄰線層進出:以輸入端所嵌位置為序列1,輸出端所嵌位置為序列32,每經過一個嵌入位置順序標號。該結構不會產生循環電流,拓寬了電機方案設計階段繞組匝數和并聯支路數的選擇空間,有利于優化電機設計方案,以更好地滿足電機性能和溫升要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機結構領域,特別是一種四路并聯式扁線電機繞組結構。
背景技術
扁線電機繞組一般由若干方形導體以焊接方式連接而成。汽車用電機定子鐵芯槽內方形導體數一般為2根、4根、6根或8根,繞組并聯支路數則一般為1路或2路。因此,繞組匝數和并聯支路數設計靈活性差,不利于優化電機設計方案。
現有技術中的扁線繞組并聯支路數一般為1路或2路,1路并聯和2路并聯的繞線方式容易消除循環電流且繞組工藝相對簡單,但卻存在其他不利影響。例如,在電機直流母線電壓一定的條件下,并聯支路數少將導致定子鐵芯每槽導體根數少或定子鐵芯疊厚變短。定子鐵芯每槽導體根數少意味著導體的尺寸更大,高轉速下導體集膚效應明顯,繞組銅損耗顯著增加,電機溫升性能難以滿足要求。定子鐵芯厚度變短意味著電機體積變小,在電機散熱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的情況下,電機溫升性能同樣難以滿足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在不引入附加循環電流損耗的前提下,拓寬扁線繞組并聯支路數的選擇空間,進而優化高轉速電機的輸出性能和溫升性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四路并聯式扁線電機繞組結構,包括定子鐵芯,定子鐵芯的齒部上開設有線槽;扁銅線根據三相繞組分配方法嵌入對應線槽中,設置有48個線槽;在每個線槽中均包括8根扁線的線層,扁銅線沿著定子鐵芯的徑向依次層疊嵌入形成繞組,線層沿著遠離圓心方向升序式排序;所述繞組的每一相中均包括不同的并聯支路;每條支路均有輸出端和輸入端;每條并聯支路從輸入端開始順次從不同線槽之間的相鄰線層進出:以輸入端所嵌位置為序列1,輸出端所嵌位置為序列32,每經過一個嵌入位置順序標號。
優選的是,48個線槽均勻劃分至三個相; U相的不同并聯支路用A/a、B/b、C/c、D/d分別表示;W相的不同并聯支路用AA/aa、BB/bb、CC/cc、DD/dd分別表示;V相的不同并聯支路用AAA/aaa、BBB/bbb、CCC/ccc、DDD/ddd分別表示。
優選的是,所述繞組包括常規線圈、換層線圈、換位線圈。
優選的是,第一線層并第二線層構成所述常規線圈;第三線層并第四線層構成所述常規線圈;第五線層并第六線層構成所述常規線圈;第七線層并第八線層構成所述常規線圈。
優選的是,第二線層并第三線層構成所述換層線圈;第四線層并第五線層構成所述換層線圈;第六線層并第七線層構成所述換層線圈。
優選的是,每一相中的并聯支路之間通過連接導體進行連接;連接導體之間保持絕緣關系。
本發明的優點是:
1、在一定直流母線電壓平臺下,通過增加定子鐵芯每槽導體數來減小導體高速集膚效應,改善扁線電機高速工況的溫升性能。
2、該繞組結構不存在并聯支路間和相間循環電流,不會引入不必要的繞組損耗。
3、四路并聯支路的設計,拓寬了電機方案設計階段繞組匝數和并聯支路數的選擇空間,有利于優化電機設計方案,以更好地滿足電機性能和溫升要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巨一動力系統有限公司,未經合肥巨一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8060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