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70715.0 | 申請日: | 2018-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523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12 |
| 發明(設計)人: | 蔡寶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鎮江市丹徒區西林茶葉專業合作社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2100 江蘇省鎮***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茶葉 茶梗 炒制 手感 初烘 葉色 酥脆 茶葉味道 高溫干燥 炭火烘焙 菊花狀 掃帚 翻動 折斷 茶汁 炒拌 炒茶 成條 烘焙 烘房 口嚼 起霜 熟鍋 葉面 葉質 皺縮 柔軟 葉片 加壓 堆積 顯露 保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鍋中旋轉炒拌,時間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炒后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00℃?120℃,2?3分鐘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0.9?1.1米,置于高溫干燥的烘房內,時間5?7天;采用130?150℃烘焙,烘3?8秒就翻動一次,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40?60分鐘。本發明炒制的茶葉味道更加香,充分保留了茶葉里的營養和味道,茶葉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的加工方法,尤其是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養身的認識越來越高,茶葉開始收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茶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可以阻斷亞硝酸胺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它還能吸收放射性物質達到防輻射的效果,從而保護女性皮膚,用茶葉洗臉,還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減緩皮膚老化,但是茶味道的好壞直接影響價格。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鍋中旋轉炒拌,要轉得快,用力勻,時間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第二步: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
第三步:炒后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00℃-120℃,2-3分鐘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
第四步: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0.9-1.1米,置于高溫干燥的烘房內,時間5-7天;
第五步:采用130-150℃烘焙,烘3-8秒鐘就翻動一次,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40-60分鐘。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時間1.5分鐘。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溫度為110℃。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3分鐘翻烘一次。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高1米。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步采用140℃烘焙。
前述的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步時間52分鐘。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炒制的茶葉味道更加香,充分保留了茶葉里的營養和味道,茶葉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一種茶葉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鍋中旋轉炒拌,要轉得快,用力勻,時間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鎮江市丹徒區西林茶葉專業合作社,未經鎮江市丹徒區西林茶葉專業合作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7071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茶葉的炒制工藝
- 下一篇:一種高效茶葉烘干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