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66860.1 | 申請日: | 2018-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7506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25 |
| 發明(設計)人: | 趙海龍;龐松嶺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R31/08 | 分類號: | 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陳歡 |
| 地址: | 570100 海*** | 國省代碼: | 海南;4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行波 波速 校準 單端 輸電線 定位誤差 定位法 輸電線路故障 速率指數 行波傳輸 法定位 性衰減 減小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針對目前單端行波法定位輸電線路故障時因行波速率的誤差而導致定位誤差大的問題,利用行波傳輸速率指數性衰減規律,對單端行波定位法中的波速進行校準,提高了波速數據的準確性,從而減小單端行波定位法的定位誤差,提升定位精度,方法簡便,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故障行波定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
背景技術
單端行波定位法是輸電線路故障定位技術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單端行波定位法依據波的傳輸理論,通過檢測故障點行波第一次到達線路上行波監測裝置的時間和反射后再到達裝置的時間,以及行波在線路上的傳播速率來計算故障點到行波監測裝置的距離,單端行波定位法采用的原理簡單、所需的裝置設備少,便于實施,因此得到了較廣泛的使用。
目前的單端行波定位法將行波視為以初始速率在線路中勻速傳播,但行波在實際線路的傳播中由于線路電阻、電感及電容等的影響,速度會有所衰減,因此目前的單端行波定位法選取的行波速率誤差較大,導致計算出的故障距離會產生較大誤差,且隨著故障距離增大,定位誤差也會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采用行波傳輸速率指數性衰減規律對常用的單端行波定位方法進行校準,包括下列步驟:
S1、在待測輸電線路的A端與C端分別安裝行波電流監測裝置,其中,該兩臺行波電流監測裝置之間時間同步;
S2、當待測輸電線路上任一點B發生故障,產生故障暫態行波時,根據所述行波電流監測裝置的歷史行波數據以及故障記錄信息,采用曲線擬合的方式的方式,建立線路波速-距離衰減特性曲線;
S3、通過A端的行波電流監測裝置記錄故障暫態行波第一次到達A端時的時間t1,以及故障暫態行波第二次到達A端時的時間t2,并計算t2與t1之間的時間差Δt,根據單端行波定位法,獲取故障點B與待測輸電線路A端的距離L的理論表達式,
S4、根據距離L的理論表達式,獲取行波波速V關于距離L的方程表達式:V=2L/Δt,并在所述線路波速-距離衰減特性曲線中,繪制函數V=2L/Δt的線性函數曲線,獲取線性函數曲線與所述線路波速-距離衰減特性曲線的交點,讀取交點所代表的行波波速Vf;
S5、將步驟S4所獲得的行波波速Vf帶入步驟S3中距離L的表達式,獲取待測輸電線路A端與故障點B的故障距離。
優選的,所述步驟S3中,故障暫態行波第二次到達A端時的時間t2指故障暫態行波在第一次到達A端后發生折反射再次到達A端的時間。
優選的,所述步驟S2中,采用曲線擬合的具體步驟為:a.建立坐標軸;b.根據所述行波電流監測裝置的歷史行波數據以及故障記錄信息,在坐標軸上建立若干坐標點;c.若干坐標點連線構成線路波速-距離衰減特性曲線。
優選的,所述線路波速-距離衰減特性曲線表現為指數性衰減函數。
優選的,所述步驟S4中,線性函數曲線為直線型線性函數曲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達到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校準波速的輸電線路單端行波定位方法,針對目前單端行波法定位輸電線路故障時因行波速率的誤差而導致定位誤差大的問題,利用行波傳輸速率指數性衰減規律,對單端行波定位法中的波速進行校準,提高了波速數據的準確性,從而減小單端行波定位法的定位誤差,提升定位精度,方法簡便,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未經海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6686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