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移動終端的管理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64341.1 | 申請日: | 2018-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142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2 |
| 發明(設計)人: | 彭嘉輝;李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捷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9/50 | 分類號: | G06F9/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聯瑞聯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張清彥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移動終端 操作指令 應用程序 指令 管理方法及系統 待機指令 電池管理 高效優化 后臺進程 接收操作 系統優化 人性化 待機 電池 優化 管理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移動終端的管理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S1、獲取智能移動終端已安裝的應用程序,供于用戶選擇標記所述應用程序;S2、接收操作指令,并判斷操作指令的類型;S3、當操作指令為清理指令時,則執行系統優化;當操作指令為電池管理指令時,則執行電池優化;當操作指令為待機指令時,則執行S4;S4、關閉在智能移動終端的后臺進程列表上運行的、被標記的應用程序。其高效優化智能移動終端的系統,在用戶待機時自動關閉被標記的應用程序,操作人性化。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移動終端的維護管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智能移動終端的管理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現在,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人們在智能移動終端中下載了各種應用程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這些應用程序,從而造成智能移動終端的電量消耗較快;同時,用戶經常開啟應用程序后不關閉,諸多的應用程序在后臺持續運行,導致系統運行負擔大,故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卡頓、卡屏、運行速度慢等問題。
可以理解的是,一個應用程序的運行所需的資源是由系統進行分配的。而智能移動終端的硬件和軟件配置決定著當前的智能移動終端的資源的多少。為此,用戶運行的應用程序越多而不關閉,導致系統相應分配的運行資源也多,智能移動終端在使用時體驗感越差。并且用戶利用智能移動終端完成各項功能的過程中,在智能移動終端上會殘留各種各樣的歷史使用數據,有時候又忘記手動清除歷史使用數據,會嚴重影響用戶的個人隱私以及用戶體驗;而且,累贅的歷史使用數據會嚴重影響手機系統運行的流暢度。
現階段出現諸多移動終端的管理應用程序,但其軟件程序大,管理系統的許多功能用不上,同時還占據終端內存,存在一定的資源浪費。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對智能移動終端加以整理及清除,釋放終端內存來提高終端系統運行的流暢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智能移動終端的管理方法及系統,其高效優化智能移動終端的系統,在用戶待機時自動關閉被標記的應用程序,操作人性化。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按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本發明所述 一種智能移動終端的管理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獲取智能移動終端已安裝的應用程序,供于用戶選擇標記所述應用程序;
S2、接收操作指令,并判斷操作指令的類型;
S3、當操作指令為清理指令時,則執行系統優化;當操作指令為電池管理指令時,則執行電池優化;當操作指令為待機指令時,則執行S4;
S4、關閉在智能移動終端的后臺進程列表上運行的、被標記的應用程序。
進一步地,系統優化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51、獲取智能移動終端中被標記的應用程序的內存數據,并刪除相應的內存數據;
S52、獲取智能移動終端中被標記的應用程序的歷史使用數據,并刪除相應的歷史使用數據;
S53、獲取智能移動終端的進程列表上的所有應用程序,并關閉所述應用程序。
進一步地,所述清理指令為通過預設按鍵接收到執行系統優化步驟的清理指令、或當智能移動設備與電源設備連接時生成清理指令。
進一步地,所述清理指令為智能移動設備與電源設備連接時生成的清理指令,該生成清理指令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61、檢測智能移動設備是否與電源設備連接,若是,執行S62;
S62、獲取當前時間點和前一次系統優化步驟的執行時間點,計算當前時間點和執行時間點的間隔時長;
S63、判斷間隔時長是否大于預設時長,若是,則生成清理指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捷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捷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6434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