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60370.0 | 申請日: | 2018-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018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2 |
| 發明(設計)人: | 張志斌;徐劍喬;杜永新;王忠合;蔣金輝;王松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K11/00 | 分類號: | B61K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張濤 |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列車 上水接頭 上水裝置 注水口 垂直升降機構 橫向運動機構 縱向運動機構 上水系統 運動系統 進站 恢復待機狀態 鐵路旅客列車 控制系統 上水軟管 上下移動 裝置運動 可移動 連通 | ||
本發明屬于鐵路旅客列車上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包括上水系統、運動系統和控制系統;上水系統包括上水接頭和與上水接頭連通的上水軟管;運動系統包括橫向運動機構、縱向運動機構以及帶動上水接頭上下移動的垂直升降機構,縱向運動機構和垂直升降機構均位于橫向運動機構上。本發明還提供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的上水方法,當列車即將到站前,裝置運動至該列車注水口對應的位置;當列車進站停穩后,根據注水口與上水接頭的相對位置對注水口進行精確定位,開始上水;上水完成后,回到初始位置恢復待機狀態。本發明提供的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在列車進站前可移動至相應位置,列車停穩后直接進行上水,上水效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鐵路旅客列車上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鐵路旅客列車上水主要采用傳統手動上水和擺臂擺動上水,前者需要上水人工將上水管的上水栓插入列車注水口,打開上水閥門開始上水,待列車水箱溢水后再人工關閉上水閥,取下上水管,并且一列火車通常只配備3~5名上水工人,平均一名上水工負責4節車廂的上水任務,這導致有的車廂溢水時上水工在其他車廂操作,無法及時關閉相應車廂的上水閥,這造成了極大的水資源浪費,這樣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大,操作過程費時費;而后者通過擺臂擺動將上水接頭送至列車注水口下方,雖然能降低上水工人的勞動強度,但是由于列車車廂底部兩側有許多外部設備會對擺臂形成阻擋,造成上水接頭與列車注水口無法對接等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及方法,不僅上水效率高,還可降低工作人員勞動強度,減少安全隱患。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全自動列車上水裝置,包括上水系統、運動系統和控制系統;所述上水系統包括上水接頭以及與水源連通的上水軟管,所述上水軟管與上水接頭連通;所述運動系統包括平行于鐵路股道設置的橫向運動機構、垂直于鐵路股道設置的縱向運動機構以及用于帶動所述上水接頭上下移動的垂直升降機構,所述橫向升降機構用于帶動所述上水接頭沿橫向移動,所述縱向運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上水接頭沿縱向移動,所述縱向運動機構和所述垂直升降機構均位于所述橫向運動機構上。
進一步地,所述縱向運動機設置于所述橫向運動機構上,所述垂直升降機構設置于所述縱向運動機構上,所述上水接頭設置于所述垂直升降機構的頂部。
進一步地,所述上水系統還包括上水干管以及與所述上水干管連通的若干上水支管,各所述上水支管分別與對應的上水軟管連通,各所述上水支管上依次設有手動閘閥、流量計和第一電磁閥。
進一步地,所述上水系統還包括回水干管和若干回水支管,所述回水支管與所述上水支管一一對應,各所述回水支管的一端與對應的所述上水支管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回水干管連通;所述回水支管與所述上水支管連接的節點位于所述第一電磁閥遠離所述流量計的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橫向運動機構包括第一導軌,所述第一導軌的兩內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縱向運動機構兩側設置的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導軌卡齒,或所述第一導軌上設有與所述縱向運動機構底部設置的第三齒輪相嚙合的第三齒輪導軌。
進一步地,所述縱向運動機構包括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導軌的兩內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垂直升降機構兩側設置的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導軌卡齒,或所述第二導軌上設有與所述垂直升降機構底部設置的第四齒輪相嚙合的第四齒輪導軌。
進一步地,所述垂直升降機構的頂部通過旋轉關節與一套管連接,所述上水接頭從所述套管一側伸入所述套管中并從所述套管的上端伸出,所述上水接頭的下端與所述上水軟管連通。
所述垂直升降機構包括基座以及至少兩節空心的豎桿,相鄰的豎桿之間可伸縮地套接在一起;位于最下方的豎桿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位于最上方的豎桿的上端通過旋轉關節與所述套管的下端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6037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