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CM8101外源插入片段旁側序列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32359.3 | 申請日: | 2018-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364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7 |
| 發明(設計)人: | 李新海;翁建峰;雷開榮;楊小艷;謝樹章;張德貴;魯鑫;張爽;李明順;郝轉芳;雍洪軍;韓潔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 | 分類號: | C12N15/11;C12Q1/689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陳征 |
| 地址: | 100081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基因 抗蟲耐 除草劑 玉米 cm8101 插入 片段 旁側 序列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屬于植物生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CM8101外源插入片段旁側序列及其應用。本發明提供的轉基因玉米CM8101經Southern blot鑒定有一個插入位點,這個插入位點的外源插入片段的5’端和3’端旁側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本發明提供了用于檢測該旁側序列的引物對,分別如SEQ ID No.3?4和SEQ ID No.5?6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本發明的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CM8101外源插入片段旁側序列的鑒定適用于對轉基因玉米CM8101包括親本、雜種F1和后代,及其植株、組織、種子及其制品的檢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CM8101外源插入片段旁側序列以及用于檢測該轉基因玉米的特異性引物對,本發明還涉及利用該引物對進行轉基因玉米CM8101親本或雜交后代及其制品檢測的方法和試劑盒。
背景技術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及工業原料作物,在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保持在5億多畝,主要分布于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由于耕作制度、自然氣候等變化,亞洲玉米螟已經嚴重影響到玉米的單產、總產和品質,成為我國玉米生產的重要害蟲。田間雜草與作物競爭水、肥、光能及生長空間,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另外,隨著農村勞動力往城市遷移速度的加快,玉米種植的規?;蜋C械化成為趨勢,這使得傳統的人工除草方式變得不現實。蟲害與草害是影響玉米生產的重要因素,培育抗蟲耐除草劑玉米是解決該難題的關鍵技術途徑,能夠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及雜草的危害,挽回產量損失,減少農藥使用量,具有巨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Bt基因Cry1Ab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針對鱗翅目害蟲如玉米螟,棉鈴蟲的抗蟲基因(http://cera-gmc.org/GMCropDatabase)。在轉基因玉米方面,Cry1Ab基因的商業化應用最為廣泛。孟山都公司MON80100、MON802、MON810;先正達公司的BT11、BT176以及杜邦先鋒公司MON809等轉化體及其衍生品種均實現了商業化推廣。轉Cry1Ab玉米的商業化推廣已近20年,其安全性已有定論,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是安全的。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提出的人工改造合成的Bt抗蟲基因Cry1Ab-Ma,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ZL 201010574708.X),bar基因是迄今為止應用較多的一個抗除草劑基因。采用35S組成型啟動子融合小麥葉綠體A/B結合蛋白的非翻譯前導鏈序列(L-Cab)和水稻actin1內含子啟動經過密碼子優化后Cry1Ab-Ma基因表達,由小麥HSP17蛋白的末端非翻譯區作為終止子;采用2×P35S組成型啟動子融合TEV增強子啟動bar基因的表達,由大豆Tvsp作為終止子,構建包含bar基因的植物表達載體。利用農桿菌介導法轉入到玉米基因組中,獲得了一個抗蟲耐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事件CM8101,在抗蟲和耐除草劑方面具有良好的特性,今后有可能進入商業化種植。對轉基因玉米CM8101進行轉化事件特異性檢測,能更好的對轉基因玉米CM8101進行監督管理。而外源插入片段的旁側序列和依據此旁側序列建立的檢測方法,是進行監督管理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需要獲得轉基因玉米CM8101的旁側序列,并建立鑒定體系以備對此事件的監督管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基因玉米CM8101外源插入片段旁側序列及其應用。
本發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基因玉米CM8101的PCR檢測方法和試劑盒。
本發明的抗蟲轉基因玉米事件CM8101按如下方式獲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3235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