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327109.0 | 申請日: | 2018-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395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熊蘭;鐘培文;曾澤宇;李春來;楊軍;楊子康;范禹邑;劉璇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R31/12 | 分類號: | G01R31/12;H02H3/00;H02H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楊柳岸 |
| 地址: | 400044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直流 故障 電弧 檢測 保護裝置 | ||
1.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高頻電流互感器、霍爾電流傳感器、放大器、帶通濾波器、高精度ADC、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IGBT斷路器;
其中,霍爾電流傳感器的輸出端與數字信號處理器的輸入端相連,高頻電流互感器的輸出端與放大器的輸入端相連,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帶通濾波器的輸入端,帶通濾波器的輸出端與AD采樣電路的輸入端相連,AD采樣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數字信號處理器的輸入端,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的輸出端與IGBT斷路器相連;
電流信號通過高頻電流互感器耦合出高頻電流分量,經放大器放大10倍后通過帶通濾波器,再由ADC對信號進行采樣,并將信號傳遞給DSP進行算法處理,霍爾電流傳感器將檢測到的直流電流值傳遞給DSP進行動態閾值計算,檢測到電弧產生后通過斷路器斷開電弧以實現保護;
所述檢測的流程為:
程序開始后對電流進行采樣,每次采樣1024點數據作為序列i;
對序列i進行預處理,即為序列i加漢寧窗;
對加窗后序列進行FFT變換得到頻域序列j;
分別對序列j中位于頻段1和頻段2間的數據進行快速排序,再分別去掉兩組排序結果中最大5個值和最小5個值,對剩下的65點數據計算平均值,分別得到均值p1和p2;并對計算結果進行加權,得到結果p;
p=p1×0.6+p2×0.4 (1)
將p存入FIFO數組q,并保持FIFO數組長度為5;并計算歷史5次結果加權和,加權方式見式(2);
若結果大于設定閾值,則認定為檢測到電弧;控制器立即通過GPIO輸出控制電平,斷開斷路器;
設FIFO最新值為q0,歷史依次值為q1、q2、q3、q4,則加權結果a為:
a=q0×0.4+q1×0.2+q2×0.2+q3×0.1+q4×0.1 (2)
若采用固定的閾值進行電弧檢測,可能會出現誤判或者漏判的情況,為提高檢測靈敏度以及提高檢測系統魯棒性,引入動態閾值算法;
檢測算法閾值和支路直流電流強度具有正相關關系;
采用一次函數的關系,來動態的確定檢測閾值;確定關系式為:
T=5*I+255 (3)
每次采樣高頻分量數據前首先采樣一次支路電流值,計算動態閾值,然后運行檢測算法;
所述檢測算法閾值和支路直流電流強度具有正相關關系具體為:
當支路電流為2A時,最佳閾值為265;
當支路電流為3A時,最佳閾值為270;
當支路電流為4A時,最佳閾值為276;
當支路電流為5A時,最佳閾值為281;
當支路電流為6A時,最佳閾值為285;
當支路電流為7A時,最佳閾值為292;
當支路電流為8A時,最佳閾值為29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斷路器為IGBT結構的固態繼電器,沒有機械觸點,通斷過程不會產生電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頻電流互感器的型號為PA3655,線圈匝數比為1:200,通頻帶為50kHz-500kHz;
所述放大器為精密運算放大器,用于對耦合后的信號放大10倍后再進入濾波器,以提高信噪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通濾波器為十階巴特沃斯帶通濾波器,中心頻率為65kHz,-3dB通帶為30kHz,-40dB阻帶為80kHz,通帶增益為20dB。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精度ADC為TI公司高精度16位精密ADC芯片SM73201,采樣率達250kHz。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流故障電弧檢測及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TMS320F28035處理器;控制系統采樣頻率f=240kHz,經FFT后頻譜數據以f/2為界左右對稱,采用奈奎斯特采樣定律,對120kHz以內信號進行分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未經重慶大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2710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