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16443.6 | 申請日: | 2018-1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203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1 |
| 發明(設計)人: | 蔣佳佳;解建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創遠儀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0413 | 分類號: | H04B7/0413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潔;鄭暄 |
| 地址: | 201601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第一驅動電路 本振 第二驅動電路 本振模塊 多輸入多輸出技術 等幅同相 電路結構 輸入端 大功率射頻信號 八路輸出信號 有效控制成本 模擬器 相位一致性 驅動 八路信號 本振輸入 本振信號 驅動功率 輸出 分路 分配 規劃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包括本振模塊,用于生成大功率射頻信號;第一驅動電路,所述的第一驅動電路的輸入端與所述的本振模塊的輸出端相連接,用于將所述的本振模塊的信號等幅同相分成八路信號;第二驅動電路組,包括8個相同的第二驅動電路,所述的8個第二驅動電路的輸入端分別與所述的第一驅動電路的八路輸出信號的輸出端相連接,用于將該第一驅動電路的信號等幅同相分路。采用了該系統及方法,解決了Massive MIMO信道模擬器本振如何分配問題、本振驅動功率大小問題、本振輸入相位一致性問題,使本振信號和結構的規劃分配合理,具有良好的結構設計,并且有效控制成本,具有廣泛的使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儀器儀表領域,尤其涉及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儀器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數據量日益增加,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已經走入或即將走入我們的生活,隨之而來的就是數據業務需求的急劇增長。現有的4G移動通信將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數據業務傳輸需求,因此研究新一代的5G技術將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5G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主要有超高效能的無線傳輸技術和高密度無線網絡技術。在無線傳輸技術方面主要有Massive MIMO(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全雙工技術和毫米波通信技術;在無線網絡技術方面主要有超密集異構網絡技術、軟件定義無線網絡和自組織網絡技術。
作為提高頻譜利用率和傳輸可靠性的有效手段,MIMO技術已經用于LTE和WIFI等多種無線通信系統。一般來說,收發機裝配的天線數越多,頻譜效率和信道可靠性就也好。基站通過獨立調節每根天線的相位,使多路信號在接收端進行同相疊加,從而達到提高接收信號強度的目的。
Massive MIMO技術不僅僅是通過在基站處增加天線的數量就可以成倍的提升無線通信的通信性能,此技術是移動蜂窩網無線通信系統中一種新型的能夠提高系統頻譜資源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的網絡設計架構。
Massive MIMO信道模擬器是作為模擬Massive MIMO技術的一種儀器,可以模擬真實空間中的多徑衰落、延遲擴展、多普勒衰落等影響通信質量的特性,為研究和模擬Massive MIMO技術提供了很好的信道模型。
本文基于一種5G Massive MIMO信道模擬器,此信道模擬器為128×8矩陣信道模擬器,有136個收發通道,即需要136個本振來驅動各個信道,如何給中136個通道提供本振信號成為本文的解決要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采用多路公分組合形式、具備內插放大器、具有對稱形式的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如下:
該基于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實現本振驅動功能的電路結構,其主要特點是,所述的系統包括:
本振模塊,用于生成大功率射頻信號;
第一驅動電路,所述的第一驅動電路的輸入端與所述的本振模塊的輸出端相連接,用于將所述的本振模塊的信號等幅同相分成八路信號;
第二驅動電路組,包括8個相同的第二驅動電路,所述的8個第二驅動電路的輸入端分別與所述的第一驅動電路的八路輸出信號的輸出端相連接,用于將該第一驅動電路的信號等幅同相分路。
較佳地,所述的本振模塊包括數控衰減器,用于對輸出的不同頻率信號功率進行調節。
較佳地,所述的數控衰減器的范圍為0至15dB。
較佳地,所述的第一驅動電路包括一分八功率分配器,且該一分八功率分配器與所述的本振模塊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創遠儀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創遠儀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1644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