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輪減重窩清理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313316.0 | 申請日: | 2018-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5897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8 |
| 發明(設計)人: | 薛博文;孔德才;郭建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4B9/04 | 分類號: | B24B9/04;B24B29/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66318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減重窩 車輪 清理裝置 升降驅動系統 安全穩定 邊緣毛刺 驅動系統 通用性強 壓緊系統 減重槽 排水槽 邊刷 夾緊 去除 自動化 | ||
1.一種車輪減重窩清理裝置,由機架(1)、下導柱Ⅰ(2)、下氣缸Ⅰ(3)、下導套Ⅰ(4)、下固定板Ⅰ(5)、旋轉接頭(6)、花鍵軸(7)、帶輪Ⅰ(8)、下伺服電機Ⅰ(9)、帶輪Ⅱ(10)、同步帶Ⅰ(11)、帶輪Ⅲ(12)、下升降板Ⅰ(13)、支撐架(14)、花鍵套(15)、空心軸(16)、軸承座Ⅰ(17)、球碗(18)、防護盤(19)、中心刷(20)、下伺服電機Ⅱ(21)、下升降板Ⅱ(22)、下導軌Ⅰ(23)、下齒輪Ⅰ(24)、下齒條Ⅰ(25)、左立板(26)、下伺服電機Ⅲ(27)、下齒輪Ⅱ(28)、下齒條Ⅱ(29)、下導軌Ⅱ(30)、滑動板Ⅰ(31)、邊刷(32)、軸Ⅰ(33)、彈簧Ⅰ(34)、軸Ⅱ(35)、軸承座Ⅱ(36)、下伺服電機Ⅳ(37)、下翻轉板(38)、下伺服電機Ⅴ(39)、軸Ⅲ(40)、軸承座Ⅲ(41)、下導柱Ⅱ(42)、下導套Ⅱ(43)、下固定板Ⅱ(44)、下升降板Ⅲ(45)下齒輪Ⅲ(46)、下齒條Ⅲ(47)、下導軌Ⅲ(48)、滑動板Ⅱ(49)、下伺服電機Ⅵ(50)、下固定板Ⅲ(51)、同步帶Ⅱ(52)、帶輪Ⅳ(53)、轉環(54)、右立板(55)、軸Ⅳ(56)、下齒輪Ⅳ(57)、彈簧Ⅱ(58)、環刷Ⅰ(59)、下齒輪Ⅴ(60)、環刷Ⅱ(61)、彈簧Ⅲ(62)、軸Ⅴ(63)、環刷Ⅲ(64)、彈簧Ⅳ(65)、軸Ⅵ(66)、帶輪Ⅴ(67)、下固定板Ⅳ(68)、下齒輪Ⅵ(69)、下齒圈Ⅵ(70)、下伺服電機Ⅶ(71)、下伺服電機Ⅷ(72)、伺服電動缸(73)、上氣缸Ⅰ(74)、上固定板(75)、上齒條(76)、上導軌(77)、左滑板(78)、左軸承座(79)、左軸(80)、V型滾輪(81)、壓頭(82)、十字鉸(83)、上軸(84)、上軸承座(85)、上升降板(86)、上導柱(87)、上導套(88)、上氣缸Ⅱ(89)、上齒輪(90)、右軸(91)、右軸承座(92)、右滑板(93)、上伺服電機(94)、同步帶Ⅲ(95)、帶輪Ⅵ(96)、下伺服電機Ⅸ(97)以及下氣缸Ⅱ(98)所組成,其特征在于:
下升降驅動系統包括:四個下導套Ⅰ(4)固定在下固定板Ⅰ(5)下方;與四個下導套Ⅰ(4)配合的四根下導柱Ⅰ(2)固定在下升降板Ⅰ(13)下方;兩個下氣缸Ⅱ(98)也固定在下固定板Ⅰ(5)上,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Ⅰ(13)下方鉸接;軸承座Ⅰ(17)固定在下升降板Ⅰ(13)上方;空心軸(16)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Ⅰ(17)內部;花鍵套(15)通過軸承安裝在空心軸(16)內部;花鍵軸(7)與花鍵套(15)配合;空心軸(16)的下方固定有帶輪Ⅱ(10);防護盤(19)通過球碗(18)安裝在空心軸(16)頂端;防護盤(19)上與車輪減重窩位置相對應部分的材料去除,將車輪法蘭面加工部分進行防護;下伺服電機Ⅰ(9)通過過渡法蘭固定在下升降板Ⅰ(13)下方的左側,其輸出端固定有帶輪Ⅲ(12);帶輪Ⅱ(10)和帶輪Ⅲ(12)通過同步帶Ⅰ(11)連接;帶輪Ⅰ(8)固定在花鍵套(15)下方;下伺服電機Ⅸ(97)通過過渡法蘭固定在下升降板Ⅰ(13)下方的右側,其輸出端固定有帶輪Ⅵ(96);帶輪Ⅰ(8)和帶輪Ⅵ(96)通過同步帶Ⅲ(95)連接;支撐架(14)固定在下升降板Ⅰ(13)下方的中間位置;下氣缸Ⅰ(3)固定在支撐架(14)的下方,其輸出端與旋轉接頭(6)的下端連接;旋轉接頭(6)的上端與花鍵軸(7)的下端連接;中心刷(20)固定在花鍵軸(7)的頂端;
邊刷系統包括:左立板(26)固定在防護盤(19)下方的左側;下升降板Ⅱ(22)通過下導軌Ⅰ(23)安裝在左立板(26)的右側;下齒條Ⅰ(25)也固定在左立板(26)的右側;下伺服電機Ⅲ(27)固定在下升降板Ⅱ(22)右側的上方,其輸出端固定有下齒輪Ⅰ(24);下齒輪Ⅰ(24)與下齒條Ⅰ(25)嚙合;軸承座Ⅲ(41)固定在下升降板Ⅱ(22)右側的下方;軸Ⅲ(40)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Ⅲ(41)的內部;下伺服電機Ⅱ(21)固定在下升降板Ⅱ(22)的左側的下方,其輸出端與軸Ⅲ(40)的左側連接;下翻轉板(38)固定在軸Ⅲ(40)的右側;滑動板Ⅰ(31)通過下導軌Ⅱ(30)安裝在下翻轉板(38)的上方;下齒條Ⅱ(29)固定在滑動板Ⅰ(31)的左側;下伺服電機Ⅴ(39)固定在下翻轉板(38)的下方,其輸出端固定有下齒輪Ⅱ(28);下齒輪Ⅱ(28)與下齒條Ⅱ(29)嚙合;軸承座Ⅱ(36)固定在滑動板Ⅰ(31)的上方;軸Ⅱ(35)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Ⅱ(36)內部;軸Ⅰ(33)的外側與軸Ⅱ(35)的內孔配合;彈簧Ⅰ(34)安裝在軸Ⅱ(35)上方的內孔中,置于軸Ⅰ(33)的下端;邊刷(32)固定在軸Ⅰ(33)的頂端;下伺服電機Ⅳ(37)固定在滑動板Ⅰ(31)的下方,其輸出端與軸Ⅱ(35)的下端連接;
環刷單元包括:軸Ⅳ(56)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固定板Ⅳ(68)上;下齒輪Ⅳ(57)固定在軸Ⅳ(56)上方的外側;環刷Ⅰ(59)安裝在軸Ⅳ(56)的上端的孔內;彈簧Ⅱ(58)安裝在軸Ⅳ(56)上方的內孔中,置于環刷Ⅰ(59)的下端;軸Ⅴ(63)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固定板Ⅳ(68)上,置于軸Ⅳ(56)的右側;下齒輪Ⅴ(60)固定在軸Ⅴ(63)上方的外側;環刷Ⅱ(61)安裝在軸Ⅴ(63)的上端的孔內;彈簧Ⅲ(62)安裝在軸Ⅴ(63)上方的內孔中,置于環刷Ⅱ(61)的下端;下齒輪Ⅳ(57)和下齒輪Ⅴ(60)相嚙合;帶輪Ⅳ(53)固定在軸Ⅴ(63)的下端;本設備包括左右兩套環刷單元;
環刷系統包括:下固定板Ⅱ(44)通過右立板(55)固定在防護盤(19)下方的右側;四個下導套Ⅱ(43)固定在下固定板Ⅱ(44)上;與四個下導套Ⅱ(43)配合的四根下導柱Ⅱ(42)固定在下升降板Ⅲ(45)下方;兩個伺服電動缸(73)固定在下固定板Ⅱ(44)下方,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Ⅲ(45)的下方鉸接;滑動板Ⅱ(49)通過下導軌Ⅲ(48)安裝在下升降板Ⅲ(45)上方;下齒條Ⅲ(47)固定在下升降板Ⅲ(45)上方;下伺服電機Ⅵ(50)固定在滑動板Ⅱ(49)上方,其輸出端固定有下齒輪Ⅲ(46);下齒輪Ⅲ(46)與下齒條Ⅲ(47)嚙合;下固定板Ⅲ(51)通過過渡塊固定在滑動板Ⅱ(49)上方;下固定板Ⅳ(68)通過轉環(54)安裝在下固定板Ⅲ(51)的頂端;軸Ⅵ(66)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固定板Ⅳ(68)上;環刷Ⅲ(64)安裝在軸Ⅵ(66)的上端的孔內;彈簧Ⅳ(65)安裝在軸Ⅵ(66)的上端的孔中,置于環刷Ⅲ(64)的下端;帶輪Ⅴ(67)固定在軸Ⅵ(66)的下方;下伺服電機Ⅷ(72)固定在下固定板Ⅲ(51)的下端,其輸出端與軸Ⅵ(66)的下方連接;帶輪Ⅳ(53)和帶輪Ⅴ(67)通過同步帶Ⅱ(52)連接;下齒圈Ⅵ(70)固定在轉環(54)的內圈,其上端與下固定板Ⅳ(68)的下端連接;下伺服電機Ⅶ(71)固定在下固定板Ⅲ(51)的下端,其輸出端固定有下齒輪Ⅵ(69);下齒輪Ⅵ(69)與下齒圈Ⅵ(70)嚙合;
夾緊驅動系統包括:左滑板(78)和右滑板(93)分別通過上導軌(77)安裝在上固定板(75)上方;兩個左軸承座(79)固定在左滑板(78)上方;兩根左軸(80)通過軸承分別安裝在兩個左軸承座(79)內部;兩根左軸(80)上方分別固定有V型滾輪(81);兩個右軸承座(92)固定在右滑板(93)上方;兩根右軸(91)通過軸承分別安裝在兩個右軸承座(92)內部;兩根右軸(91)上方分別固定有V型滾輪(81);上伺服電機(94)固定在右滑板(93)的下方,其輸出端與其中的一根右軸(91)下方連接;上氣缸Ⅰ(74)固定在上固定板(75)上方,其輸出端與左滑板(78)連接;上齒輪(90)固定在上固定板(75)上方;左滑板(78)和右滑板(93)上分別固定有上齒條(76);上齒條(76)與上齒輪(90)嚙合;
壓緊系統包括:上軸承座(85)固定在上升降板(86)下方;上軸(84)通過軸承安裝在上軸承座(85)內部;壓頭(82)通過十字鉸(83)固定在上軸(84)下端;四根上導柱(87)固定在上升降板(86)上方;與上導柱(87)配合的四個上導套(88)固定在機架(1)頂端;兩個上氣缸Ⅱ(89)固定在機架(1)頂端,其輸出端與上升降板(86)頂端鉸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31331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鉛酸蓄電池板柵內邊緣毛刺打磨裝置
- 下一篇:一種旋轉接頭平面密封研磨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