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信號同步檢測方法、裝置、設備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285246.2 | 申請日: | 2018-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7498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付杰尉;孫文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56/00 | 分類號: | H04W56/00;H04B17/327;H04L27/26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馮右明 |
| 地址: | 510663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信號 同步 檢測 方法 裝置 設備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信號同步檢測方法、裝置、設備及系統。其中方法包括:對接收到的空口信號進行時域相關處理,得到時域相關序列;獲取時域相關序列的各功率值,并篩選出功率值大于預設的相關門限值的序列點,根據篩選出的序列點得到相關峰序列;根據預設篩選規則處理相關峰序列,得到各組合峰序列;預設篩選規則包括以預設符號長度為篩選間隔以及以NPSS循環傳輸次數為篩選數量;若組合峰序列中非零峰值的個數大于峰值個數門限值,則確認組合峰序列為有效組合峰序列;獲取有效組合峰序列的最大匹配功率;比較各最大匹配功率,得到最大組合峰功率值;在根據最大組合峰功率值確認在空口信號中檢測到同步信號時,確定信號同步檢測位置點并獲取定時偏差。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移動寬帶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信號同步檢測方法、裝置、設備及系統。
背景技術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物與物之間協作連接。物與物之間的通信是實現物與物之間協作連接的必要條件。現有的2G(2-Generation wirelesstelephone technology,第二代手機通信技術規格)/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通信協議無法滿足低功率、低成本、廣覆蓋和大容量的需求,其他一些低功率標準協議如Lora(Long Range,長程)、WiFi(Wireless-Fidelity,無線保真)在信息安全、移動性和容量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一個新的蜂窩物聯網標準需求越來越迫切,從而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標準應時而生。
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構建于蜂窩網絡,只消耗大約180KHz(KiloHertz,千赫茲)的頻段,可直接部署于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網絡、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動通信系統)網絡或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網絡,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NB-IoT具備四大特點:一是廣覆蓋,將提供改進的室內覆蓋,在同樣的頻段下,NB-IoT比現有的網絡增益20dB(deciBel,分貝),覆蓋面積擴大100倍;二是具備支撐海量連接的能力,NB-IoT一個扇區能夠支持10萬個連接,支持低延時敏感度、超低的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化的網絡架構;三是更低功耗,NB-IoT終端模塊的待機時間可長達10年;四是更低的模塊成本。
在實現過程中,發明人發現傳統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在NB-IoT基站系統覆蓋范圍內,終端系統要連接上基站必須完成小區搜索接入過程,在小區搜索過程中,小區下行同步信號的檢測和同步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然而目前的信號同步和檢測步驟,存在可靠性差的問題。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靠性高的信號同步檢測方法、裝置、設備及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信號同步檢測方法,包括:
對接收到的空口信號進行時域相關處理,得到時域相關序列;
獲取時域相關序列的各功率值,并篩選出功率值大于預設的相關門限值的序列點,根據篩選出的序列點得到相關峰序列;
根據預設篩選規則處理相關峰序列,得到各組合峰序列;預設篩選規則包括以預設符號長度為篩選間隔以及以NPSS循環傳輸次數為篩選數量;
若組合峰序列中非零峰值的個數大于峰值個數門限值,則確認組合峰序列為有效組合峰序列;
獲取有效組合峰序列的最大匹配功率;
比較各最大匹配功率,得到最大組合峰功率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未經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852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