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池塘混養鱸魚-鯽魚的養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68079.0 | 申請日: | 2018-10-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976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欣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欣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A01K63/0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華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 地址: | 246600 安徽省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鯽魚 黃顙魚 養殖 水葫蘆 池塘混養 生態浮床 殘餌 套養 池塘 魚類 水體 綠藻 腐敗變質 凈化效果 生活習性 生物浮床 養殖池塘 影響水質 有效促進 溶解氧 生物量 藍藻 氮磷 生態平衡 糞便 移栽 覆蓋率 水面 轉化 保證 健康 | ||
1.一種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池塘混養鱸魚-鯽魚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1)池塘設置:
池塘水深1.8-2m,池底淤泥深18-25cm,背風向陽,呈長方形,坡比為1:1.5,池塘兩角設置曝氣增氧機,放養前將池塘干塘清整、暴曬7-10d,并用生石灰化漿后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潛在的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等,待藥效消失后注水,進水口處設置60目篩絹過濾,注水3-5d后,每畝施70-80kg發酵有機肥進行肥水,以培養浮游生物;
(2)浮床構建:
浮床規格為3×2.5m2,每個浮床底部用網目大小為 4cm2 的網片兜底,每個浮床之間用鐵絲相連,呈“回”字形置于池塘中,在浮床上栽植水生植物水葫蘆,養殖過程中及時清除多余水葫蘆,控制浮床的水面覆蓋率為30-40%;
(3)放養混合魚苗:
暫養鱸魚:5月中旬選擇規格在6-8cm的鱸魚魚苗,先放置在濃度在 3%-5%的食鹽水中進行藥浴,藥浴時間不超過10min;在養殖池塘一角用細網圍出一塊水面對藥浴后的鱸魚魚苗進行暫養,在暫養的第二天,開始投遞餌料,放養密度1500-1800尾/畝,暫養5-7d后,將細網拔出開始鱸魚魚苗的放養;
于6月上旬開始放養其它苗種,每畝放養鯽魚魚苗100-150尾,另每畝放養3-5cm黃顙魚苗450-520尾,苗種要求體質健壯、鱗片完整、規格均勻、無傷病,放養前用 3%-5%食鹽水藥浴10-15min后再下塘;
(4)飼養管理:
a、水質管理:整個養殖過程水溫控制在25-32℃,24h持續充氣,維持溶解氧(DO)在5.0mg/L以上,養殖過程中不換水,僅適當補充新水,以彌補蒸發和水質測定損失的水分;
b、餌料投喂:鱸魚魚苗放養開始后每天按照體重的4-7%投喂餌料,每天定時投喂3次;鯽魚魚苗放養后適當調整餌料投喂量,增加至鱸魚體重的7-10%,每隔20d抽樣稱取20尾鱸魚、20尾鯽魚體重,調整投餌量;
黃顙魚專吃池塘底部的殘餌、剩餌,不用另投飼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池塘混養鱸魚-鯽魚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鱸魚魚苗的暫養方法為:
開始投喂前期使用蝦苗與小魚苗為活餌料,逐漸添加適量人工顆粒飼料,日投飼量保持在3.0-4.5%,采用少量、緩慢的方式進行投喂,先拋灑部分餌料,引誘加州鱸魚的搶食,等先投入水的飼料在下沉過程中基本吃光后再投喂,防止鱸魚食用過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池塘混養鱸魚-鯽魚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質管理過程中,高溫時期,每隔7-10d將EM原液與枯草芽孢桿菌混合后全池潑灑,進行水質調節,并注意加注新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欣,未經王欣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6807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松江鱸魚幼魚的人工培育方法
- 下一篇:一種黃鱔泥鰍的立體混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