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47415.3 | 申請日: | 2018-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44735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9 |
| 發明(設計)人: | 張亞平;賈永恒;劉敬成;李煜澤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7C9/00 | 分類號: | G07C9/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 地址: | 300072***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密碼鎖 多工作模式 遠程服務器 動態密碼 控制系統 靜態密碼 移動終端 智能鎖具 客戶端軟件 場景 管理模式 家庭模式 租戶 便捷性 智能鎖 通信 鎖定 安全 靈活 保證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包括智能鎖具、遠程服務器和移動終端,所述智能密碼鎖可以與遠程服務器通信,所述移動終端中安裝有客戶端軟件,可以與遠程服務器通信。本發明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使用動態密碼,并將動態密碼與靜態密碼相結合,保證了智能鎖具的安全性。擁有兩種鎖定模式,靈活地將動態密碼和靜態密碼結合使用,兼顧智能鎖的安全性和使用上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支持多工作模式,適用于多種場景。提供了家庭模式和管理模式,適用于家庭和學校、公司、租戶等多種場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智能鎖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里、學校、辦公場所使用智能鎖具,相對于傳統的機械鎖,其安全、方便,提高了安全性和生活效率。現有的智能鎖各式各樣,功能、種類繁多,已經能夠滿足一部分我們對智能鎖的需求。但是現有的智能鎖仍然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目前智能鎖較為常見的解鎖方式有指紋和密碼,指紋開鎖方便快捷,體驗很好,而密碼鎖也方便快捷,被廣泛使用。通常使用的智能鎖可以使用兩者其一或者兩者組合的解鎖方式,再加以備用的機械結構和鑰匙組成。
不過密碼和指紋兩種智能鎖開鎖方式在保證安全上也有不足之處。對于指紋解鎖,方便快捷是它的優點,指紋唯一性可以讓它成為一種有效的驗證方式。但是在生活中指紋非常容易泄露,存在潛在的安全問題。而指紋的不可修改性導致指紋泄露之后對所有使用指紋驗證的場景都構成威脅。以上兩點限制了指紋識別能夠達到的安全級別。對于密碼驗證,相對指紋識別,它可以修改,但是它仍然存在容易泄露的問題。在用戶輸入密碼時,可能會不小心造成密碼的泄露,而且密碼的泄露可能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嚴重的安全隱患。定期修改密碼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是用戶通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了密碼,無從決定密碼的修改頻率。而且需要頻繁修改密碼也導致不好的用戶體驗,甚至忘記密碼導致無法開鎖。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解決現有技術中密碼和指紋兩種智能鎖開鎖方式在保證安全上不足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碼鎖控制系統,包括智能鎖具、遠程服務器和移動終端,所述智能密碼鎖可以與遠程服務器通信,所述移動終端中安裝有客戶端軟件,可以與遠程服務器通信。
所述智能鎖具包括外部電源、網絡連接模塊、密碼輸入模塊、控制器和進行鎖開閉的機械結構,支持多工作模式,可以以安全的方式設為家庭模式或管理模式。
所述智能鎖具使用靜態密碼和動態密碼相結合的方式,靜態密碼由用戶在智能鎖具上手動設置,不上傳遠程服務器,只有設置密碼的用戶掌握靜態密碼,動態密碼由遠程服務器產生,并發送到用戶的移動客戶端上。
智能鎖具的鎖定模式有兩種:強上鎖模式和臨時上鎖模式;在強上鎖模式下,用戶使用靜態密碼和動態密碼的組合可以開鎖,即先輸入M位的靜態密碼,再緊接著輸入N位的動態密碼,即可打開門鎖;在臨時上鎖模式下,只需使用靜態密碼即可打開鎖具;智能鎖具鎖定模式的變化由遠程服務器或者用戶直接對鎖具的操作改變。
家庭模式下的鎖具從外部開鎖必需使用靜態密碼的臨時上鎖模式或靜態密碼與動態密碼的組合的強上鎖模式;在強上鎖模式下從外部開鎖又分為多個步驟:客戶端向遠程服務器申請動態密碼、遠程服務器將動態密碼發送到智能鎖具、智能鎖具準備接受密碼、遠程服務器將動態密碼發送到用戶的客戶端軟件、用戶向鎖具輸入密碼開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4741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