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19233.5 | 申請日: | 2018-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578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19 |
| 發明(設計)人: | 張武洋;李杰;李立剛;錢海;楊飛;張永輝;趙洪麗;蔡玉朋;鄒高凱;楚天豐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11/00 | 分類號: | G01M11/00 |
| 代理公司: | 遼寧沈陽國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何學軍;侯景明 |
| 地址: | 110006 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纜 預制 光功率計 接收端 校驗裝置 光纜測試 光源裝置 校驗 測試口 發送端 測試 多光纖束 全面分析 智能電網 光損 可用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光纜校驗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裝置,具體是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中應用的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的實現方法。本發明包括發送端光源裝置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發送端光源裝置包括本地源測試口和預制光纜測試口,本地源測試口與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相連,預制光纜測試口與被測光纜預制接口相連,被測光纜分散端口與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相連;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和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通過無線自主網連接。具有結構簡單,光損誤差小,測試結果全面科學的優點。利于全面分析光纜性能及特殊光纜模式的需求,節省測試時間和避免差損影響,可用于多光纖束測試,解決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難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纜校驗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裝置,具體是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中應用的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的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就地化繼電保護裝置是國家電網公司第三代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的新形態,也是未來繼電保護裝置發展的新方向。預制光電纜是就地化保護的重要配套環節,預制光電纜的檢驗工作也將成為“就地化繼電保護裝置”現場檢驗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提升繼電保護現場運維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配合就地化繼電保護裝置的預制光電纜,其為單端預制,另一端分散,現場無可用的檢驗裝置對光回路正確性及光功率衰耗等技術指標進行檢測,且就地安裝的特殊模式,導致不僅環境氣候對現場人員的作業產生極大影響,且白天作業對對側發送來的光源進行打光確認難以實現,嚴重影響了作業的效率和質量。
為了實現對就地化繼電保護裝置的預制光纜的檢測,首先需要針對單端預制口中的芯依次打入光源,目前市面上找不到該類型的連接線。如何解決并設計出針對該單端預制口的光源成為了就地化保護檢測工作的重要環節;另外,目前智能電網領域中就地化保護光纜口類型未統一,多為LC和ST口。因此,用于測試的光功率計口也應采用靈活可轉換接口,這樣才能適應現場的不同需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裝置,其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光損誤差小,便于遠距離測試光纜組的校驗裝置,用于對智能變電站中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的校驗測試,能夠對光回路正確性及光功率衰耗等技術指標進行檢測的校驗裝置,填補了目前無此類測試線的技術空白。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就地化保護預制光纜校驗裝置,包括發送端光源裝置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兩部分;所述發送端光源裝置包括本地源測試口和預制光纜測試口,一組用于就地化預制光纜測試,另一組作為本地源測試口;本地源測試口與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相連,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測得光源16路原始信號值,作為參考比對值存儲下來;預制光纜測試口與被測光纜預制接口相連,被測光纜分散端口與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相連,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測得光源經光纜傳輸后的信號值,作為測試數據值存儲下來;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和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計裝置通過無線自主網進行通信連接,交互各自存儲下來的測試值,故兩者都具有光源原始值和光纜信號值,各自在液晶屏的人機界面中繪圖顯示出原始值和測試值的對比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1923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