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208985.1 | 申請日: | 2018-10-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686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22 |
| 發明(設計)人: | 聶祚仁;張力文;席曉麗;馬立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2/05 | 分類號: | C01B32/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瑩;吳歡燕 |
| 地址: | 10012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硬質合金 多孔碳 陽極 制備 回收 溶出 電解 熔鹽電解法 電解陽極 多孔結構 工藝路線 結構特性 孔洞結構 去離子水 熔鹽電解 碳材料 熔鹽 填充 浸泡 清洗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鈷含量高于10%的廢硬質合金為電解陽極進行熔鹽電解,待所述廢硬質合金中的鎢和鈷完全溶出后,清洗回收電解后的陽極。本發明提供的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采用熔鹽電解法,以鈷含量高于10%的廢硬質合金為陽極,通過電解使廢硬質合金中的鎢和鈷全部溶出,從而陽極變為具有多孔結構的碳材料,其在高溫下被熔鹽填充,保護了其結構特性,只需在降至室溫后,通過簡單的去離子水浸泡及干燥,即得到完整孔洞結構的多孔碳。該方法成本低且工藝路線簡單,回收有色金屬的同時又將廢硬質合金中的碳以多孔碳形式回收,適宜推廣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孔碳材料制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
背景技術
多孔碳材料不僅具有碳材料化學穩定性高、導電性好等優點,由于多孔結構的引入,還具有比表面積高、孔道結構豐富等特點,在催化、吸附和電化學儲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多孔碳材料的常用合成方法主要有活化法和模板法兩種,其中活化法是制備多孔碳材料的傳統方法,包括化學活化、物理活化、物理化學活化聯用、碳前驅體的催化活化、可碳化和熱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碳化、高分子氣凝膠的碳化、生物質的碳化活化;模板法是利用模板來有效控制孔結構,從而制備出結構有序、孔徑均一的材料的方法。根據使用的模板的不同,模板法可以分為:軟模板法,一種直接合成有序介孔碳的方法,通過碳前驅體(如酚醛樹脂)與軟模板(主要是表面活性劑)相互作用進行自組裝,然后將碳前驅體碳化得到多孔材料;硬模板法,利用一種具有特殊孔結構的材料作為硬模板,在其孔道中引入前驅體,經過碳化和除去硬模板得到具有特殊孔結構的多孔碳材料;雙模板法,利用硬模板(如多孔陽極氧化鋁和PS小球)來控制碳材料的形貌或者大孔的形成,同時利用軟模板來控制有序介孔孔道的形成,從而得到具有等級孔道結構的多孔碳材料。
但是,這些現有方法往往存在成本高、合成工藝復雜或純度偏低的問題,阻礙了多孔碳材料更廣泛的應用。
因此,需要研發一種成本低且工藝路線簡單的制備多孔碳的方法。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廢硬質合金制備多孔碳的方法,包括:以鈷含量高于10%的廢硬質合金為電解陽極進行熔鹽電解,待所述廢硬質合金中的鎢和鈷完全溶出后,清洗回收電解后的陽極。
所述廢硬質合金優選為鎢鈷類硬質合金,例如YG3、YG6、YG8、YG10、YG16、YG20。
硬質合金是由硬質相WC與粘結相(通常為Co、Ni等金屬)構成的一種復合材料,其中硬質相WC與粘結相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硬質合金中碳原子占比40%~50%,這部分碳在硬質合金的回收過程中往往被忽視。上述技術方案中,采用熔鹽電解法以廢硬質合金為電解陽極制備多孔碳,屬于硬模板法的一種,在回收鎢、鈷金屬粉末的同時,得到了具有完整孔洞結構的多孔碳,相比傳統方法原料價格低廉且工藝路線簡單。
優選地,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鈷含量高于10%的廢硬質合金按鈷含量進行分類清洗;
(2)將分類清洗后的廢硬質合金作為陽極,惰性電極作為陰極,在熔鹽電解質中進行電解,使廢硬質合金中的鎢和鈷溶出;
(3)待廢硬質合金中的鎢和鈷完全溶出并在陰極析出后,停止電解,取出電解后的陽極,清洗后干燥即得多孔碳。
優選地,步驟(2)中所述熔鹽電解質為NaCl-KCl熔鹽體系,更優選為等摩爾比的NaCl-KCl熔鹽體系。
進一步地,步驟(2)中采用控制電流的方式進行電解,電流密度為60~100mA/c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20898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