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128889.6 | 申請日: | 2018-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62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8 |
| 發明(設計)人: | 張農;安衍培;謝正正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E21C41/18 | 分類號: | E21C41/18;E21F1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李悅聲 |
| 地址: | 221116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矸石 充填工作面 近距離 煤層群 分選 井下 井下煤矸 協同 地面矸石山 充填開采 地下巖體 分選系統 工程領域 生產過程 綜放開采 零排放 回填 擾動 充填 動壓 精煤 煤矸 洗選 硐室 轉運 損傷 礦業 運送 一體化 緩解 運輸 治理 | ||
1.一種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a.設計綜放工作面(1),根據采區年矸石產出量在適合的采區設計充填工作面(9),在充填工作面(9)兩側分別設置區段運輸巷Ⅱ(8)和區段回風巷(7);
b.根據采區年矸石產出量設計井下煤矸分選硐室(4)大小及井下煤矸分選系統,所述井下煤矸分選系統包括與綜放工作面(1)方向一致的區段運輸巷Ⅰ(2),區段運輸巷Ⅰ(2)尾端通過采區運輸巷Ⅰ(3)與井下煤矸分選硐室(4)連接,井下煤矸分選硐室(4)通過設置在其下方的矸石集中巷(5)與區段回風巷(7)相連接,井下煤矸分選硐室(4)通過采區運輸巷Ⅱ(6)與區段運輸巷Ⅱ(8)相連接;
c.對綜放工作面(1)進行開采,采煤機機采高度和放煤高度由近距離煤層群厚度與夾矸層厚度共同確定,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煤矸利用區段運輸巷Ⅰ(2)至采區運輸巷Ⅰ(3);
d.煤矸通過采區運輸巷Ⅰ(3)進入井下煤矸分選硐室(4)進行煤矸分選,所得矸石通過重力落入矸石集中巷(5),最終運送至區段回風巷(7);
e.對充填工作面(9)使用運送至區段回風巷(7)的煤矸進行充填開采,充填工作面(9)推進速度由礦井對充填率的要求確定,充填工作面(9)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煤矸通過區段運輸巷Ⅱ(8)輸送至采區運輸巷Ⅱ(6)并最終進入井下分選硐室(4),重復步驟d;
f.重復步驟c、d、e,以此類推完成對整個采區的開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填工作面(9)的位置,應選擇在不具備進行近距離煤層群綜放煤矸一體化開采條件的采區內,或者煤層群間距較大,可對煤層群進行正常逐層上下行開采或者聯合開采的采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年矸石產出量Q為Q=L1d1(ρ1h1m1+ρ2h2m2)+L2d2ρ1h3m1,式中L1為綜放工作面(1)年推進長度,d1為綜放工作面(1)寬度,ρ1為煤的視密度,h1為近距離煤層群總厚度,m1為原煤矸石初選率,ρ2為矸石的視密度,h2為矸石層總厚度,m2為矸石初選率,L2為充填工作面(9)年推進長度,d2為充填工作面(9)寬度,h3為充填工作面(9)的開采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填工作面(9)參數設計由下式確定,Q=L2d2hcρ2,式中hc為充填工作面(9)可充填高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離煤層群井下采選充協同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進行綜放開采的近煤層群矸石層總厚度不大于2.0m,矸石單層厚度不大于1.0m,可根據具體條件對矸石層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冒放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未經中國礦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128889.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