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直流電源打嗝式保護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060359.2 | 申請日: | 2015-03-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03850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3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芯光測試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H7/12 | 分類號: | H02H7/1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晉圣智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華***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直流電源 打嗝 保護 電路 | ||
本發明為兩種直流電源打嗝式保護電路,屬于電源技術領域,適于直流電源中作過流保護之用。現有電源產品的保護電路毛病甚多,或需要人為重啟,或保護有較大的時間滯后而損壞電源等等。本發明作了兩種新的電路設計,該電路是個四端網絡,四端網絡的輸入端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正、負極,而四端網絡的輸出端接負載。它對被保護直流電源作“打嗝式”保護,這種“打嗝式”保護,動作快,自動恢復也快,且保護的時間長短可以調節,環境溫度的影響小,功耗很低,整個電路簡單,成本也低,實踐證明可完全克服現有電源產品的保護電路的缺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為兩種直流電源打嗝式保護電路,屬于電源技術領域。適于直流電源中作過流保護之用,不論是采用開關電源技術或是工頻變壓器降壓技術的直流電源。
背景技術
直流電源工作時常因負載變化、使用不慎等原因造成負載加重或輸出端短路,以至于輸出電流過大而損壞,加入保護電路應是設計電源重要一環。
目前直流電源大致有截流型、限流型和過熱型三種保護模式。1,截流型:當直流電源輸出有過載或短路時會關斷電源,不再對負載供電。它需要重啟電源才能恢復供電,重啟后如過載或短路情況依然存在,則會再次關斷電源。也就是說它不會自行恢復供電,需要人為重啟,對應用造成不便。2,限流型:設定一個輸出電流的最大值,一旦負載電流達到這個最大值,便不再增加電流,限定在這個設定值,而輸出電壓下降,由此導致電源的內部功耗增大,發熱增大,能效降低和可靠性降低。3,過熱型:在電源的電路中嵌入溫度傳感器,例如常用的78、79系列的集成三端穩壓器,當輸出有過載或短路時,由于電流增大使器件溫度上升,溫度傳感器感受到后產生相應動作,關斷電源無電流輸出,當器件溫度下降電路會自動重啟。其缺陷是感受溫度變化有較大的時間滯后,很可能溫度傳感器來不及產生相應動作,電源已經損壞;或是延緩自動重啟,不能適應負載要求;而且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較大。
上述三種電源保護模式各有缺點,均不能適應某些有特別要求的負載,不能適應科技發展需求,需要開發新的電源保護模式。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流行的電源保護模式的缺點作了新的電路設計,它是一個四端網絡,這個四端網絡的輸入端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正、負極,而四端網絡的輸出端接負載。它對被保護直流電源作“打嗝式”保護,具體電路后文詳述。這種“打嗝式”保護,動作快,自動恢復也快,且保護的時間長短可以調節,環境溫度的影響小,功耗很低,整個電路簡單,成本也低。實踐證明可完全克服上述三種電源保護模式的缺點。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打嗝式保護電路的設計,它的功率調整管采用P溝道場效應管,接在直流電源的正極。圖2為另一種打嗝式保護電路的設計,它的功率調整管采用N溝道場效應管,接在直流電源的負極。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來進一步解釋附圖和說明本發明的發明所在。
圖1是本發明打嗝式保護電路的一個實施例,該電路可看成一個四端網絡,這個四端網絡的輸入端為(A1)、(B1),其中(A1)端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正極, (B1)端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負極,并作為該電路的參考零電位。這個四端網絡的輸出端為(A2)、(B2),其中(A2)端為輸出的正極,(B2)為輸出的負極。負載接在(A2)、(B2)兩端。
先敘述圖1電路的具體設計。圖1中的N1、N2元件型號為TL431,是三端可調精密電壓基準,該元件有陰極K、陽極A和參考R三個引腳。
把電阻R1的一端連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正極(A1),電阻R1的另一端連接 N1元件的陰極,N1元件的陽極連接被保護直流電源的負極(B1),再將N1元件的陰極K和參考R兩個引腳短接,從N1元件的陰極處可得到2.5V的精密基準電壓輸出,本實施例就是這樣用的,并把電阻R4的一端連接到N1元件的陰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芯光測試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深圳芯光測試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6035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