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811058571.5 | 申請日: | 2018-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827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13 |
| 發(fā)明(設計)人: | 任亮;邵志才;劉濤;施瑢;鄧中活;聶鑫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3/882 | 分類號: | B01J23/882;B01J23/883;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chuàng)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蘇瑞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油 加氫 脫硫 催化劑 制備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公開涉及一種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及其應用,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含有第一金屬組分、第二金屬組分和催化油漿的混合物料填充到具有空腔的石墨棒中,然后封閉所述石墨棒,得到陽極石墨棒;b、將步驟a得到的所述陽極石墨棒與陰極石墨棒置于電弧放電裝置中,在含有氫氣和氦氣的混合氣氛下,使所述陽極石墨棒與陰極石墨棒發(fā)生電弧放電,待所述陽極石墨棒消耗完畢后收集所述電弧放電裝置中得到的以石墨烯為載體的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所述第一金屬組分為選自第VIB族的金屬,所述第二金屬組分為選自第VIII族的金屬。該催化劑的脫硫活性高,能夠在較緩和的條件下對工業(yè)催化裂化汽油進行深度脫硫。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存在很多危害:高溫下燃燒生成的硫氧化物會轉變成酸腐蝕損壞發(fā)動機部件,使發(fā)動機尾氣凈化系統(tǒng)的三效催化劑產生不可逆中毒,使排放物中NOX和COX含量明顯增加,另外排放到大氣中的SOX還會導致酸雨。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通過法規(guī)對車用汽油硫含量做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2017年1月1日起,中國機動車已全面實施國五排放標準(硫含量指標限值為10μg/g),更為嚴格的國六標準也在制定中。由此可見,發(fā)展汽油深度脫硫技術,生產低硫含量的汽油已經(jīng)迫在眉睫。
在煉油廠的汽油加工過程中,超深度加氫脫硫(HDS)技術是最主要的汽油脫硫技術。對設備的研發(fā)改造是實現(xiàn)HDS的一個途徑,但是投資非常大,相比較而言催化劑的開發(fā)以及改變煉油工藝條件,是一個相對較為經(jīng)濟的選擇。目前在不改進設備的前提下,進行超深度加氫脫硫(HDS)的方法是提高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力。然而在過高的溫度和壓力下,現(xiàn)有的以Al2O3為載體的加氫脫硫催化劑會發(fā)生永久性失活。因為在高溫高壓下,Al2O3中的Al原子會與其擔載的金屬活性中心的金屬原子(如Ni、Mo等)發(fā)生原子遷移反應,從而使催化劑的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進而使催化劑失去活性。因此,近些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尋求新的載體來取代Al2O3。
發(fā)明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及其應用,該催化劑的脫硫活性高,能夠在較緩和的條件下對工業(yè)催化裂化汽油進行深度脫硫。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公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制備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含有第一金屬組分、第二金屬組分和催化油漿的混合物料填充到具有空腔的石墨棒中,然后封閉所述石墨棒,得到陽極石墨棒;
b、將步驟a得到的所述陽極石墨棒與陰極石墨棒置于電弧放電裝置中,在含有氫氣和氦氣的混合氣氛下,使所述陽極石墨棒與陰極石墨棒發(fā)生電弧放電,待所述陽極石墨棒消耗完畢后收集所述電弧放電裝置中得到的以石墨烯為載體的汽油加氫脫硫催化劑;
所述第一金屬組分為選自第VIB族的金屬,所述第二金屬組分為選自第VIII族的金屬。
可選地,步驟a中,以所述混合物料的總重量為基準,所述第一金屬組分的用量為3~15重量%,所述第二金屬組分的用量為2~10重量%,所述催化油漿的用量為75~95重量%。
可選地,步驟a中,以所述混合物料的總重量為基準,所述第一金屬組分的用量為10~13重量%,所述第二金屬組分的用量為5~7重量%,所述催化油漿的用量為82~85重量%。
可選地,所述第一金屬組分為Mo和/或W,所述第二金屬組分為Ni和/或Co。
可選地,步驟a中,所述催化油漿的芳烴含量為50~60重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jīng)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5857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