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蟾毒它靈作為抗惡性黑色素瘤藥物的應用及其制劑在審
| 申請號: | 201811029288.X | 申請日: | 2018-09-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435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德芳;鄭秋生;潘釗海;陳小宇;劉曉娜;葉蕾 | 申請(專利權)人: | 濱州醫學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585 | 分類號: | A61K31/585;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偉 |
| 地址: | 264003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蟾毒 抗惡性黑色素瘤 應用 惡性黑色素瘤 藥物制劑 中藥蟾酥 提取物 新應用 制備 治療 發現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蟾毒它靈在制備抗惡性黑色素瘤藥物中的應用及其蟾毒它靈的藥物制劑。蟾毒它靈為中藥蟾酥的提取物,其來源廣泛。本發明發現了蟾毒它靈在治療惡性黑色素瘤上的新應用,拓寬了蟾毒它靈作為藥物的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蟾毒它靈的新應用,尤其涉及一種含蟾毒它靈的藥物制劑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CMM)是歐洲等國家的一種高度惡性、高度侵襲性皮膚腫瘤。據報道,CMM發生在皮膚或粘膜附近,包括軟腦膜和脈絡膜。根據黑色素瘤的起源和部位,CMM包括淺表播散型黑色素瘤、腹股溝黑色素瘤、結節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3種病理類型。臨床資料顯示,黑色素瘤的發病率是美國男性最常見的第五種癌癥,在女性腫瘤中排名第六位。盡管亞洲國家的發病率較低,但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已達到1/100000。
迄今為止,維莫非尼(Vemurafenib)、易普利姆瑪(ipilimumab)、西布曲明(Sibutramine)等靶向藥物已被推薦用于治療惡性黑色素瘤,但惡性黑色素瘤仍未能完全治愈。據報道,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會在早期發生轉移,其預后往往較差,也是惡性黑色素瘤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黑色素瘤化療中也有多藥耐藥的報道,導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因此,尋找治療黑色素瘤的新的治療藥物和藥物靶點已成為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蟾毒它靈的新應用及其藥物制劑。
一種蟾毒它靈在制備抗惡性黑色素瘤藥物中的應用。
一種含蟾毒它靈的藥物制劑,所述的藥物制劑由含有有效治療劑量的蟾毒它靈及其藥物組合物配以一種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藥用賦形劑制成。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蟾毒它靈的藥物制劑,所述的藥物組合物選自片劑、膠囊、丸劑、注射劑、緩釋制劑、控釋制劑或微粒給藥系統。
有益效果:
蟾毒它靈為中藥蟾酥的提取物,其來源廣泛。本發明發現了蟾毒它靈在抗惡性黑色素瘤上的新應用,效果良好,拓寬了蟾毒它靈作為藥物的應用。
附圖說明
圖1(a)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MTT法測定蟾毒它靈IC50(24h)的實驗結果圖;
圖1(b)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MTT法測定蟾毒它靈IC50(48h)的實驗結果圖;
圖2(a)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Hoechst染色法測定蟾毒它靈對惡性黑色素瘤A375細胞形態變化的實驗結果圖;
圖2(b)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Hoechst染色法實驗結果的數據分析圖;
圖3(a)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蟾毒它靈誘導A375細胞凋亡的實驗結果圖;
圖3(b)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蟾毒它靈誘導A375細胞凋亡實驗結果的數據分析圖;
圖4(a)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蟾毒它靈對A375細胞周期影響的實驗結果圖;
圖4(b)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蟾毒它靈對A375細胞周期分布實驗結果的數據分析圖;
圖5(a)為本發明實施例5中Western blot法檢測蟾毒它靈對凋亡相關蛋白表達變化的實驗結果圖;
圖5(b)為本發明實施例5中蟾毒它靈對凋亡相關蛋白表達變化的數據分析圖;
圖6(a)為本發明實施例6中Western blot法檢測蟾毒它靈對周期阻滯相關蛋白表達變化的實驗結果圖;
圖6(b)為本發明實施例6中蟾毒它靈對周期阻滯相關蛋白表達變化的數據分析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濱州醫學院,未經濱州醫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29288.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