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016856.2 | 申請日: | 2018-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472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0 |
| 發明(設計)人: | 司紀升;王鵬;汪寶卿;張煜;劉賓;王梅燕;王洪濱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22/20 | 分類號: | A01G22/20;A01C21/00;C05G3/80;C05G3/60;C05F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岳秀梅 |
| 地址: | 2501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粱 混合 條帶 種植 方法 | ||
1.一種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選地:選擇海拔500-1500米之間,避開風口或風道,選擇風力較小的地塊;
(2)整地:在前茬作物收獲完成后,及時深松曬垡,使地塊滿足深、松、細、平的要求;
(3)播種:4月中上旬進行播種,采用條播,播種前進行溝灌,灌透底水,開溝條播,行距60-70cm,幅寬10-15cm,在播種溝中施入底肥,將種子撒入播種溝內,溝深2-3cm,播后覆土2-3cm稍加施壓,播種后再澆一次水;
其中,藜麥和高粱間隔條播;藜麥和高粱的條播行數比為1:(1-4);
(4)間苗:出苗后,苗高15-20cm時,進行間苗,同時進行第一次除草,控制株距/行距為15-20cm/50-60cm;
(5)培土:苗高40-60cm時,進行第二次除草,同時對藜麥和高粱進行第一次培土;苗高80-100cm時,進行第二次培土;
(6)施肥:播種50-60天時,施加高效復合肥,施用量為300-400kg/畝;
其中,所述高效復合肥中含有以質量份數計的以下組分:草木灰80-90份、淤泥100-150份、硼砂10-20份、調環酸鈣5-10份、過磷酸鈣10-20份、聚天冬氨酸5-10份、腐殖酸5-10份、磷酸二氫鉀5-10份、亞硒酸鈉10-20份;
(7)采收:分區域對藜麥和高粱進行采收,采收完后進行晾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肥中含有以質量份數計的以下組分:人畜糞尿200-400份、秸稈100-200份、硫酸亞鐵5-10份、過磷酸鈣10-20份、木質素20-40份、腐殖酸70-80份、亞硒酸鈉10-20份、硅酸鹽菌劑0.5-1份、酵母粉1-5份、枯草 芽胞桿菌0.5-1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粉碎的秸稈和人畜糞尿混合進行堆肥,待堆肥呈暗黑色,質地柔軟,堆肥腐熟;
b、在腐熟的堆肥中加入硫酸亞鐵、過磷酸鈣、木質素、腐殖酸、亞硒酸鈉,混合均勻;
c、將硅酸鹽菌劑、酵母粉1-5份、枯草 芽胞桿菌混合后,拌入步驟b的混合物,發酵7-10天,得到底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復合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淤泥晾干至含水量小于50%;
b、在步驟a中得到的淤泥中,先拌入草木灰、硼砂和腐殖酸,再加入調環酸鈣、過磷酸鈣、聚天冬氨酸、磷酸二氫鉀和亞硒酸鈉的混合溶液,建堆,發酵5-7天,得到高效復合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藜麥和高粱的條播行數比為1: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粱為甜高粱。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藜麥-高粱的混合條帶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藜麥的條播行數均為1行,高粱的條播行數為2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未經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16856.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大白菜種植方法
- 下一篇:一種適合雙季稻機插優質豐產高效品種篩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