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陰極以及電化學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015662.0 | 申請日: | 2018-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167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16 |
| 發明(設計)人: | 張瀟源;董恒;黃霞;梁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90 | 分類號: | H01M4/90;H01M8/16;C02F1/46;C02F1/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趙天月 |
| 地址: | 1000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陰極 以及 電化學 系統 | ||
1.一種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陰極,所述陰極為空氣陰極,
殼體,所述殼體中限定出反應空間;
陽極,所述陽極與所述陰極電連接;
產電微生物,所述產電微生物附著在所述陽極的外表面;
所述陰極包括催化劑層,所述催化劑層包括可催化產生雙氧水的催化劑,
所述催化劑為可自支撐的層狀結構,制備所述陰極包括:將所述層狀結構壓合在支撐結構上,以便獲得所述陰極;
其中,所述催化劑包括碳纖維,所述碳纖維上修飾有碳化處理后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和鐵,
所述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為ZIF-8,
制備所述催化劑包括:
將所述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分散在溶劑中,形成懸濁液;
向所述懸濁液中分別加入碳源和鐵源,以便形成前驅體溶液;
對所述前驅體溶液進行靜電紡絲處理,以便形成修飾了所述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和鐵的纖維;
對所述纖維進行預氧化處理;
將經過所述預氧化處理的所述纖維進行碳化處理,以便形成所述催化劑,
所述預氧化處理包括:
將所述修飾了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和鐵的纖維置于空氣氛圍中,進行第一加熱處理,所述第一加熱處理的升溫速率為0.1-10?C/min,升溫至220-400?C后,保溫1-3h,
并且,所述碳化處理后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保留有晶體形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催化劑的總質量,所述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的重量百分比為1%~5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催化劑的總質量,所述鐵的重量百分比為1%~5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纖維的直徑為0.1-5 μ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劑為可自支撐的層狀結構,所述層狀結構具有孔隙,所述催化劑進一步包括:填充在所述孔隙中的碳基催化材料。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包括聚丙烯腈、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炭黑、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介孔碳至少之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鐵源包括三乙酰丙酮鐵、二乙酰丙酮亞鐵、三氯化鐵、氯化亞鐵、硫酸鐵、硫酸亞鐵、硝酸鐵以及硝酸亞鐵的至少之一。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靜電紡絲處理的電壓為5-30KV。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靜電紡絲處理中,電紡噴頭距接收器的距離為8-30 cm。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靜電紡絲處理中,向所述電紡噴頭供給所述前驅體溶液的速度為5-100 μL/min。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處理包括:
將經過所述預氧化處理的所述修飾了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和鐵的纖維,在氮氣氛圍中進行第二加熱處理,升溫至1000?C,碳化1-2h,所述第二加熱處理的升溫速率為0.1-10?C/min。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陰極進一步包括:集電層;以及擴散層。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劑層中不含粘結劑。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化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劑層中所述催化劑的負載量2-30 mg/c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15662.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