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注水井分層累計吸水量計算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1011602.1 | 申請日: | 2018-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7294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公學成;張軍;周國兵;白芳;楊永霞;史花轉;齊偉佳;李晶;張棚;程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43/20 | 分類號: | E21B43/20;E21B4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劉丹;黃健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注水 分層 累計 吸水 計算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注水井分層累計吸水量計算方法及裝置,通過獲取注水井在不同剖面時間的剖面資料,根據預設的影響事件,從其剖面時間分別在需計算的目標時段之前和之后的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中,確定出用于計算吸水量的參考剖面資料,根據參考剖面資料,計算獲得各層的累計吸水量,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在充分考慮了各種影響因素之后,可以選擇出更準確的參考剖面資料,根據準確的參考剖面資料能夠更精確地計算出分層累計吸水量,從而有利于油田的高效開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田采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注水井分層累計吸水量計算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注水是油田保持地層能量,維持高效經濟開發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計算分層累計吸水量的傳統方法是采用吸水剖面來計算,每個注水階段應用就近時間吸水剖面,用階段累計吸水量乘以分層吸水比即可獲得,而沒有進行吸水剖面測量的直接用KH值來劈分注水量。
在長期的礦場實踐和動態分析中發現,采用這樣的計算方法計算的分層累計吸水量,特別是分注井的計算誤差很大,分析這種誤差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吸水剖面的選擇,由于注水井的注水層位變動、注水井增注等因素影響,簡單應用就近原則選擇的吸水剖面無法真實反映分層累計吸水狀況,按這種方法計算的分層累計吸水量誤差很大,導致油藏動態分析人員對水驅前緣、油井見水時間和見效時間判斷失誤,從而導致注水調控有效率低、水淹方向識別不清、老井自然遞減大等問題。
因此,如何更精確地計算分層累計吸水量,是本領域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注水井分層累計吸水量計算方法及裝置,用于更精確地計算分層累計吸水量。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注水井分層累計吸水量計算方法,包括:
獲取注水井在不同剖面時間的剖面資料;
根據預設的影響事件,從其剖面時間分別在需計算的目標時段之前和之后的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中,確定出用于計算吸水量的參考剖面資料;
根據所述參考剖面資料,計算獲得各層的累計吸水量。
結合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所述根據預設的影響事件,從其剖面時間分別在需計算的目標時段之前和之后的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中,確定出用于計算吸水量的參考剖面資料,包括:
按照以下選擇策略,從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所述第二剖面資料中確定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所述選擇策略包括:
策略一:若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中均未發生所述影響事件,則將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所述第二剖面資料中,其剖面時間與所述目標時段的時間間隔更近的剖面資料,作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
策略二:若僅第一剖面資料中發生所述影響事件,則將所述第二剖面資料作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
策略三:若僅第二剖面資料中發生所述影響事件,則將所述第一剖面資料作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
策略四:若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中均發生所述影響事件,則檢測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所述第二剖面資料對應的注水層位與所述目標時段的注水層位是否相同;若均相同,則將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所述第二剖面資料中,其剖面時間與所述目標時段的時間間隔更近的剖面資料,作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若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所述第二剖面資料之一對應的注水層位與所述目標時段的注水層位相同,則將注水層位相同的剖面資料,作為所述參考剖面資料;若均不同,則根據KH值,計算所述各層的累計吸水量。
結合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所述方法還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第一剖面資料和第二剖面資料,則根據KH值,計算所述各層的累計吸水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101160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