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979205.7 | 申請日: | 2018-08-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367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6 |
| 發明(設計)人: | 代翠;董亮;陳怡平;王照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4D29/22 | 分類號: | F04D29/22;F04D29/2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201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耦合 仿生 優化 葉片泵 葉輪 | ||
1.一種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包括前蓋板(1)、后蓋板(3)和葉片(4),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4)的工作面上位于葉輪出口處設有多個相互平行的第一V形槽(5),所述第一V形槽(5)從葉片出口邊(2)向葉片進口邊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V形槽(5)的長度Lg為整個葉片(4)長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一V形槽(5)的導向與所述葉片出口邊(2)的夾角θ1為95°;
所述葉片(4)的背面上位于葉輪出口處設有多個相互平行的第二V形槽(6),所述第二V形槽(6)從葉片出口邊(2)向葉片進口邊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V形槽(6)的長度Lb為整個葉片(4)長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二V形槽(6)的導向與所述葉片出口邊(2)的夾角θ2為85°;
多個所述第一V形槽(5)形成第一V形槽組,所述第一V形槽組與前蓋板(1)和后蓋板(3)之間的距離均為葉片出口邊(2)寬度b2的十分之一,多個所述第二V形槽(6)形成第二V形槽組,所述第二V形槽組與前蓋板(1)和后蓋板(3)之間的距離均為葉片出口邊(2)寬度b2的十分之一;
所述前蓋板(1)和后蓋板(3)上均設有凹坑陣列,每列凹坑包括多個沿葉片(4)流線方向均勻設置的凹坑,多列凹坑使得葉輪流道被均分為多個沿著葉片(4)流線方向的分流道,每行凹坑包括多個以葉輪的中線為中心沿圓周方向均勻設置的凹坑;所述凹坑為橢圓形凹坑,所述橢圓形凹坑的長軸沿葉片(4)的流線方向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板(1)與后蓋板(3)上的橢圓形凹坑關于前蓋板(1)與后蓋板(3)之間的中心面相互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橢圓形凹坑的長軸長度為2mm,短軸長度為1.5mm,沿葉輪徑向方向相鄰兩個橢圓形凹坑的中心距離為Ra,Ra=0.04D2,其中D2為葉輪出口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橢圓形凹坑的深度為h,前蓋板(1)的厚度為B1,后蓋板(3)的厚度為B2,h=(B1+B2)/2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每列凹坑沿葉片出口邊(2)至葉片進口邊方向的分布范圍為0.5D2~1.0D2,其中D2為葉輪出口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陣列中的列數為10列。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形槽(5)和第二V形槽(6)的深度均為h,h為葉片(4)厚度δ的六分之一,如果葉片(4)為非等厚度,則葉片(4)的厚度δ取厚度的最大值。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耦合仿生優化的葉片泵葉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形槽(5)和第二V形槽(6)的寬度均為S,S為葉片出口邊(2)的寬度b2的二十分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大學,未經江蘇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979205.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基于仿生學的軸流泵葉片
- 下一篇:一種排水葉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