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飛行器分時協同攔截時間間隔的設計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970981.0 | 申請日: | 2018-08-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849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龍;賀風華;姚郁;楊寶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17/50 | 分類號: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23109 | 代理人: | 楊立超 |
| 地址: | 15000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攔截 分時 協同 飛行器 區域覆蓋 目標運動信息 探測 飛行器制導 求解問題 數學模型 問題轉化 假目標 投影 應用 優化 命中 視線 預測 作戰 覆蓋 | ||
1.一種多飛行器分時協同攔截時間間隔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一、設計分時協同攔截的作戰過程;
二、計算第二個飛行器M2在不同時刻所要覆蓋的預測命中區域在視線坐標系Oyz平面內的投影;
三、構造基于區域覆蓋的分時協同攔截指標,建立分時協同攔截問題的數學模型;
四、基于區域覆蓋優化方法,設計分時協同攔截的時間間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飛行器分時協同攔截時間間隔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一中,設計分時協同攔截的作戰過程的具體實現如下:
為確定分時協同攔截的時間流程,進行如下定義:Mj為第j(j=1,2)次發射的飛行器,tj0,tj1和tj2分別表示飛行器Mj的發射時刻、中末交班時刻和攔截結束時刻;令△t1=t21-t12表示第兩次攔截的時間間隔,即M1攔截結束到M2中末交班的時間間隔;
在分時協同攔截過程中,處于末制導階段的飛行器M1將其獲得的目標運動信息傳遞給處于中制導階段的M2;忽略初制導階段,根據制導信息的來源,飛行器M1的攔截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預警系統指示下的中制導階段和基于自身探測信息的末制導階段;飛行器M2的攔截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t∈[t10,t11],M2的制導信息來源于預警系統;第二階段t∈[t11,t21],M2的制導信息來源于M1;第三階段t∈[t21,t22],M2進入末制導,制導信息來源于自身的探測系統;在機動能力確定的條件下,兩個飛行器之間的攔截時間間隔越大,M2在中制導階段的可機動距離越大;在M1獲得目標運動信息的基礎上對目標運動軌跡進行一段時間的預報,即令△t1>0,以充分利用M2在中制導階段的機動能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飛行器分時協同攔截時間間隔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二中,飛行器M2在t=t11和t=t21時刻所要覆蓋的預測命中區域的表達式分別為
其中,為飛行器M2在t=tk1(k=1,2)時刻所要覆蓋的預測命中區域,x表示預測命中區域內的點,表示x服從均值為零協方差矩陣為的正態分布,的表達式為
其中,tf為飛行器的末制導飛行時間,Qx0和Qv0為預警系統提供的目標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協方差矩陣,Qx1和Qv1為飛行器提供的目標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協方差矩陣,Qa為目標機動加速度預報誤差的協方差矩陣;
區域在視線坐標系Oyz平面內的投影為
其中,的表達式為
其中,qε2,qβ2分別為飛行器M2相對于目標的視線高低角和視線方位角,L(qε2,qβ2)為慣性坐標系到視線坐標的坐標轉換矩陣,其表達式為
進而可得區域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數為
其中,ξ2k為區域內的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97098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