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810949223.0 | 申請日: | 2018-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632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宋新章;雷趙楓;李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農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24 | 分類號: | G01N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劉奇 |
| 地址: | 3100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竹腔 氣體采集裝置 密封膠 墊片 竹子 氣筒 長期監(jiān)測 氣體采集 氣體動態(tài) 裝置材料 采氣袋 推廣性 外壁 竹稈 采集 生長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及方法,屬于竹腔氣體采集技術領域。本發(fā)明提供的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包括墊片(1)、密封膠(2)、采氣筒(3)和采氣袋(4);所述密封膠(2)用于將所述墊片(1)固定于竹稈外壁。本發(fā)明提供的裝置材料簡便,成本低,利用所述裝置進行操作,不影響竹子的正常生長,且能夠對竹腔內部的氣體進行高效采集;且所述裝置能夠實現(xiàn)連續(xù)對大量竹子竹腔內部的氣體動態(tài)變化進行長期監(jiān)測,推廣性強,適用范圍大。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竹腔氣體采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 及方法。
背景技術
毛竹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種重要的碳匯竹種,它能在生長過程中吸收 CO2,并具有長期的儲存能力。毛竹竹稈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結構,其竹腔是 中空的,含有大量的CO2氣體。因此,研究毛竹竹腔內CO2氣體的動態(tài)變化 對于了解竹林碳排放特征及內在機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是一個新的突破 點。若能開發(fā)出有效、便捷、長期的測定竹腔內CO2氣體的濃度及其動態(tài)變 化的方法,則可以為研究竹林碳排放的來源提供科學依據(jù)和技術支撐,大大 促進竹林碳匯功能的研究。
目前對竹腔內CO2氣體采集方法的研究極少,僅見個別研究者采用原始 的破壞性采樣方法,將竹伐倒后截成數(shù)段運回實驗室,將竹稈砍出一個缺口, 然后采集竹腔內的氣體測定濃度。這種方法雖然能夠達到測量毛竹竹腔內的 氣體這一目的,但破壞了竹子的活性,在對竹稈砍缺口的過程中容易使竹腔 內的氣體逸失,導致測量數(shù)據(jù)不夠準確。而且,這種方法只能進行一次性的 破壞性采樣,不能進行同一毛竹的連續(xù)長期測量,也無法檢測毛竹竹腔內氣 體的動態(tài)變化。目前尚缺乏采集毛竹竹腔內CO2氣體的有效方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及方法。本發(fā)明提供的 裝置材料簡便,成本低,利用所述裝置進行操作,不影響竹子的正常生長, 且能夠對竹腔內部的氣體進行高效采集;且所述裝置能夠實現(xiàn)連續(xù)對大量竹 子竹腔內部的氣體動態(tài)變化進行長期監(jiān)測,推廣性強,適用范圍大。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竹腔內氣體采集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墊片(1)、密封 膠(2)、采氣筒(3)和采氣袋(4);所述密封膠(2)用于將所述墊片(1) 固定于竹稈外壁。
優(yōu)選的是,所述墊片(1)包括橡膠墊片。
優(yōu)選的是,所述墊片(1)包括圓形墊片,所述圓形墊片的直徑為 10~15mm。
優(yōu)選的是,所述墊片(1)的厚度為1~4mm。
優(yōu)選的是,所述采氣筒(3)包括依次連接的針頭、三通閥和針管。
優(yōu)選的是,所述針頭的外徑小于2mm。
優(yōu)選的是,所述采氣袋(4)包括采氣袋接口和袋體,所述采氣袋接口 用于與針頭銜接。
優(yōu)選的是,所述采氣袋接口包括金屬旋鈕和置于所述金屬旋鈕內的硅膠 墊。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裝置的竹腔內氣體采集方法,包 括以下步驟:
1)在竹稈側壁鉆小孔,用密封膠(2)將墊片(1)固定在所述小孔上, 封堵小孔;
2)穩(wěn)定至少24h后,將采氣筒(3)的針頭穿過所述墊片(1)刺入小 孔,采集竹腔內的氣體;
3)將步驟2)采集得到的氣體注入采氣袋(4)中。
優(yōu)選的是,步驟1)所述小孔的直徑為1~3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農林大學,未經浙江農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9492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