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旋轉移位框架結構建筑物糾傾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821610.6 | 申請日: | 2018-07-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992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賈強;范夕森;張鑫;李安起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35/00 | 分類號: | E02D35/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趙敏玲 |
| 地址: | 250101 山東省濟***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旋轉 移位 框架結構 建筑物 糾傾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旋轉移位框架結構建筑物糾傾法,包括如下步驟:在發生傾斜的建筑物周圍地基土中開挖工作坑,暴露出該處框架柱下方的獨立基礎;確定旋轉移位的軌跡線;該軌跡線為圓弧線,圓弧中心在框架中心柱的延長線上,穿過中心柱底面;施工移位軌道;施工移位用的托換底盤;托換底盤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后,截除框架柱底部與獨立基礎之間混凝土,使托換底盤和上部框架結構形成可移動結構;此時,框架結構的荷載通過框架柱兩側的托換底盤傳遞到移位軌道上;在沉降較大部分的移位軌道端部設置混凝土反力裝置,安裝移位用的牽引裝置;啟動牽引裝置,牽引托換底盤和上部結構沿著移位軌道旋轉移位;拆除牽引裝置,回填工作坑,恢復地面。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土木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轉移位框架結構建筑物糾傾法。
背景技術
建筑物糾傾系指建筑物由于地基、基礎或建筑物本身的某種原因造成基礎不均勻沉降,其上部結構偏離垂直位置而發生傾斜,當建筑物的傾斜程度超過國家有關規范要求、嚴重影響建筑物安全及正常使用時所采取的以期確保建筑物安全及恢復其正常使用功能的糾傾扶正、加固穩定的措施。
糾傾的常用方法有:堆載加壓糾傾法、掏土糾傾法、浸水糾傾法和掏土灌水法等。這些方法多是在建筑物沉降小的一側增大沉降量,借以調整整個基礎的差異沉降。從而起到矯正建筑物傾斜的目的。這些方法需要預估沉降量,對掏土量、灌水量進行大量的理論計算,經驗性很強,理論也不成熟。
建筑物移位是在原建筑物下方設置托換底盤和移位軌道,將建筑物上部結構與原基礎截斷,在建筑物一側設置牽引或者頂推裝置,將建筑物移至新址的過程。現有的建筑物移位技術多是將建筑物沿水平方向移動,但未有將建筑物沿水平軸方向旋轉實現糾傾的思路。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針對框架結構建筑物通過移位旋轉實現糾傾的方法。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旋轉移位框架結構建筑物糾傾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發生傾斜的建筑物周圍地基土中開挖工作坑,暴露出該處框架柱下方的獨立基礎;
2)確定旋轉移位的軌跡線;該軌跡線為圓弧線,在建筑物傾斜方向的平面內,圓弧中心在框架中心柱的延長線上,穿過中心柱底面;
3)按照步驟2確定的軌跡線,施工移位軌道;所述的移位軌道從框架柱兩側穿過軌道上表面即為旋轉移位的軌跡線;
4)施工移位用的托換底盤,從框架柱兩側穿過,夾住框架柱與框架柱成一體;
5)托換底盤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后,截除框架柱底部與獨立基礎之間混凝土,使托換底盤和上部框架結構形成可移動結構;此時,框架結構的荷載通過框架柱兩側的托換底盤傳遞到移位軌道上;
6)在沉降較大部分的移位軌道端部設置混凝土反力裝置,安裝移位用的牽引裝置;
7)啟動牽引裝置,牽引托換底盤和上部結構沿著移位軌道旋轉移位;上部框架結構的傾斜值會相應減小;當框架結構的傾斜值滿足規范要求時,停止移位旋轉;
8)拆除牽引裝置,
9)回填工作坑,恢復地面。
進一步的,步驟2中的所述的圓弧半徑為3~4倍建筑物的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的移位軌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移位軌道頂面鋪設圓弧形鋼板,鋼板鋪設前加工成移位的軌跡線的弧度。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移位軌道的下方設置一定數量的混凝土灌注樁,以支撐移位軌道。
進一步的,所述移位軌道的最短長度應保證建筑物沿軌道移位后達到水平狀態,可按照下式計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建筑大學,未經山東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82161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旋轉移位磚混結構建筑物糾傾法
- 下一篇:一種建筑物基礎的加固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