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腐蝕型金屬涂層的構筑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752425.6 | 申請日: | 2018-07-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5583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6 |
| 發明(設計)人: | 鮑艷;閆妍;陳穎;張文博;馬建中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5D5/00 | 分類號: | B05D5/00;B05D7/14;B05D7/24;C09D163/00;C09D175/04;C09D133/00;C09D5/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彥彥 |
| 地址: | 710021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腐蝕 金屬 涂層 構筑 方法 | ||
一種防腐蝕型金屬涂層的構筑方法,將交聯劑與成膜物質混合后均勻噴涂在金屬表面,干燥后,再將防腐蝕型納米微膠囊與溶劑混合均勻噴涂,干燥后固化;或者將防腐蝕型納米微膠囊與溶劑混合均勻噴涂在金屬表面,干燥;均勻噴涂交聯劑,干燥后固化;將成膜物質均勻噴涂,干燥;本發明采用的層層噴涂法操作簡單,可根據不同防腐蝕性材料的特點進行多重有效結合;本發明中成膜物質、交聯劑及裝載有緩蝕劑的納米微膠囊通過層層噴涂法在金屬表面形成涂層,一方面交聯劑增加了成膜物質與納米微膠囊間的結合力,可提高涂層的耐磨性,另一方面相較于傳統的將納米材料引入成膜物質中再涂敷的方法,本發明所采用的層層噴涂法使涂層的防腐蝕性能得到顯著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防腐蝕涂裝領域,涉及一種防腐蝕型金屬涂層的構筑方法。
背景技術
腐蝕發生在人們生產實踐和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和損失甚至超過風災、火災、水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總和。特別是腐蝕造成金屬及鋼材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全世界每年由于腐蝕而報廢的鋼鐵高達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不能回收利用。因此,尋求有效防止金屬及鋼材腐蝕的涂裝技術一直是防腐蝕研發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隨著防腐蝕涂層技術的發展,以不同防腐蝕性物質為原料構筑的防腐蝕涂層在防腐蝕涂裝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近年來,由于納米材料能夠賦予防腐蝕涂料許多常規填料無法產生的高強度、高韌性、低收縮等特性,從而使防腐蝕涂料向高性能、功能化方向發展。例如,EL SAEED A M等人利用納米ZnO的防遷移性能,將其引入到聚氨酯乳液中減少了腐蝕性電解質的傳送,從而提升了涂層的防腐蝕性能,同時還改善了涂層的機械耐受性(EL SAEEDA M,EL-FATTAH M A,AZZAM A M.Synthesis of ZnO nanoparticles and studying itsinfluence on the antimicrobial,anticorrosion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polyurethane composite for surface coating[J].Dyes and Pigments,2015.)。與此同時,具有不同響應特性的智能涂層也被提出(Sarah B Ulaeto,RamyaRajan,Jerin KPancrecious,et al.Developments in smart anticorrosive coatings withmulti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17.)。智能涂層是針對不同金屬的應用環境預先設定刺激反應機制,即在腐蝕過程中,智能涂層可以根據反饋的信息自發反應,不僅大大延長了金屬基材的使用壽命,而且顯著提高了防腐蝕涂料的使用價值。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通過將納米材料引入成膜物質中對其進行改性以提高涂層的防腐蝕性能,由于納米材料的引入量相對較低,因此防腐蝕效果并不是十分突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防腐蝕型金屬涂層的構筑方法,該方法不僅操作簡單,易于控制,且能大幅提升涂層的防腐蝕性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防腐蝕型金屬涂層的構筑方法,將交聯劑與成膜物質混合后均勻噴涂在金屬表面,干燥后,再將防腐蝕型納米微膠囊與溶劑混合均勻噴涂,干燥后固化;其中,溶劑為無水乙醇或甲苯。
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在于,交聯劑為氮丙啶交聯劑SC-100、氮丙啶交聯劑XR-100、硅烷偶聯劑KH550、硅烷偶聯劑KH570、酰胺乙烯交聯劑C6或酰胺乙烯交聯劑C8。
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成膜物質為環氧樹脂E44、環氧樹脂862、聚氨酯樹脂MR-706、聚氨酯樹脂XWS-100、丙烯酸樹脂J-678或丙烯酸樹脂BR-11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科技大學,未經陜西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5242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