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的射線追蹤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712101.X | 申請日: | 2018-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5753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才;李萌;崔興福;秦楠;崔棟;王春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輝;劉飛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成像點 反射點 角度域 偏移速度分析 角度間隔 射線追蹤 最大反射角 最小反射角 反射角 層析 射線 均衡性 條數 種層 反射 申請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的射線追蹤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包括:獲取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橫坐標具有相同的第一角度間隔;對于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深度大于深度閾值的每個反射點,根據反射點對應的深度、最小反射角、最大反射角和反射角及深度閾值處反射點對應的深度、最小反射角、最大反射角和反射角,獲得反射點對應的第二角度間隔;根據每個反射點對應的第二角度間隔,對應調整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橫坐標間隔,以使調整后的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不同深度的反射點對應相同數量的反射射線條數;根據調整后的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進行射線追蹤。本申請實施例可以提高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射線照明密度的均衡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勘探地震數據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的射線追蹤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地下介質中的地震波傳播速度是勘探地震數據處理過程中的核心影響因素,準確的速度模型是準確成像的前提。偏移作為檢驗速度正確性的工具,成像結果的好壞反應了速度模型的正確與否。
20世紀60年代,醫學領域發展出了層析技術,1970年代引入地球物理學科中,并在1980年代發展完善了射線層析技術。射線層析技術首先在天然地震領域里得到廣泛應用,稍后被應用在勘探地震領域中。由于勘探地震中的問題更加復雜,射線層析技術在勘探地震中發展出了諸多應用方法。從應用數據類型上來說,層析可以分作初至波層析、井間層析和反射層析,前兩者應用透射數據反演速度模型,可稱為透射層析,反射層析利用反射數據,在實施的策略上與透射層析有根本的不同。
層析偏移速度分析是反射層析的一種具體實現技術。由于勘探地震數據觀測方式的限制,一般情況下透射波只能穿透地下較小深度的區域,即僅能對淺層的區域照明。反射波是地震波傳播到地下被反射后傳播到地表的波場,穿透深度較大,可對中深層的區域照明。進而,利用反射波進行層析的層析偏移速度分析可反演出中深層區域的地震波速度場。層析偏移速度分析的一般實現流程如圖1所示,在已知的速度模型的基礎上,對預處理后的野外采集地震數據進行疊前深度偏移(簡稱PSDM),獲取成像剖面和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CIG);判斷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的同相軸是否拉平,如果拉平說明速度模型已經比較準確,可以結束反演過程,否則在成像剖面在成像剖面和成像道集中拾取反射面的位置和CIG中的剩余曲率(簡稱RMO);根據反射面的位置進行反射射線追蹤建立層析線性方程組中的矩陣,根據RMO計算線性方程組的右端向量;最后求解層析線性方程組得到速度模型的更新量,加到原始的速度模型上得到一次迭代更新的速度模型,然后進行下一次迭代。
然而,在實現本申請的過程中,本申請的發明人發現,現有的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在進行射線追蹤時,淺層反射的射線個數較多,反射層越深,射線的個數越少,從而導致淺層和深層的射線照明密度不均衡,進而導致層析反演結果出現多解性且與真實速度模型不相符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的射線追蹤方法及裝置,以提高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射線照明密度的均衡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層析偏移速度分析中的射線追蹤方法,包括:
獲取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所述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橫坐標具有相同的第一角度間隔;
對于所述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深度大于深度閾值的每個反射點,根據反射點對應的深度、最小反射角、最大反射角和反射角及深度閾值處反射點對應的深度、最小反射角、最大反射角和反射角,獲得反射點對應的第二角度間隔;
根據每個反射點對應的第二角度間隔,對應調整所述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橫坐標間隔,以使調整后的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中不同深度的反射點對應相同數量的反射射線條數;
根據調整后的角度域共成像點道集進行射線追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1210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