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家居控制與監測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710003.2 | 申請日: | 2018-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773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10 |
| 發明(設計)人: | 譚志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音貝半導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8 | 分類號: | H04L12/28;H04W4/38;H04W4/80;H04W88/16;G05B15/02;G05B19/418 |
| 代理公司: | 11411 北京聯瑞聯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黃冠華 |
| 地址: | 中國香港九龍觀塘鴻圖道3*** | 國省代碼: | 中國香港;8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藍牙模塊 可連接 家用電器 互聯網網關 家居環境 路由器 網格拓撲結構 智能電源插頭 智能家居控制 互聯網連接 智能傳感器 監測系統 藍牙連接 語音控制 監測 驅動 智能 語言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家居控制與監測系統,其包括互聯網網關,其設有WIFi模塊和第一BLE藍牙模塊,該互聯網網關通過WiFi模塊與路由器互聯網連接;智能電源插頭,其連接在家用電器上用于驅動家用電器,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二BLE藍牙模塊;智能LED燈泡,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三BLE藍牙模塊;智能傳感器,用于監測家居環境,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四BLE藍牙模塊;第四、第三與第二BLE藍牙模塊互相藍牙連接,形成網格拓撲結構。本發明可以實現包括本地語言在內的對家用電器的語音控制,以及監測家居環境,而且使路由器的負擔大大降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家居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智能家居控制與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家用電器配套的遙控器之間無法兼容,使用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提出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統,智能家居控制系統主要是通過移動終端對家用電器的工作進行遠程控制,提升家居智能化、安全性、便利性及舒適性。
大多數現有產品,如電源插頭、通用遙控裝置,在市場上都需要連接到路由器。這給家里的路由器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為大多數家庭使用路由器的設計限制了連接的數量為大約10個。因此,如果在家里10個電源插頭連接到路由器,那就意味著用戶無法訪問互聯網。此外,這些設備只能控制家用電器,但無法監控家用電器的狀態,比如電泄漏、過熱等。
有些人可以提供語音控制,但所有的互聯網接入都是必需的,需要一個智能的云服務器。針對中國現有的網絡流量,幾秒鐘的延遲是不可避免的——當用戶命令需要在云服務器通過互聯網分析并發送回來,最后打開家電——這些過程通常需要2至5秒。此外,這種方法需要在國內有強大的硬件平臺和對云計算的大量投資。因此,這使得該設備變得昂貴——小米的語音信箱售價為299元人民幣,亞馬遜的echo dot售價為49美元。此外,在這種方法中,語音控制的語言使用僅限于少數——目前為英語和普通話。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家居控制與監測系統,其可以實現包括本地語言在內的對家用電器的語音控制,以及監測家居環境,而且使路由器的負擔大大降低。
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智能家居控制與監測系統,包括
移動設備,用于監測及輸入命令控制;所述移動設備具有語音控制模塊,所述語音控制模塊可以傳送語音命令;
路由器,其與移動設備WIFI連接;
互聯網網關,其設有WIFi模塊和第一BLE藍牙模塊,該互聯網網關通過WiFi模塊與路由器互聯網連接;
智能電源插頭,其連接在家用電器上用于驅動家用電器,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二BLE藍牙模塊;
智能LED燈泡,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三BLE藍牙模塊;
智能傳感器,用于監測家居環境,其設有可連接第一BLE藍牙模塊的第四BLE藍牙模塊;所述第四BLE藍牙模塊、第三BLE藍牙模塊與第二BLE藍牙模塊互相藍牙連接,形成網格拓撲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傳感器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G傳感器、聲音傳感器和PIR傳感器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使用互聯網網關來提供靈活性,當用戶需要遠程控制和家庭監控時,使用“互聯網網關”連接到家里的路由器,只有互聯網網關連接到路由器,所有其他設備都通過網格拓撲結構進行內部連接而不連接到路由器,大大降低了路由器的負擔。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音貝半導體有限公司,未經音貝半導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1000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