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705961.0 | 申請日: | 2018-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655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1 |
| 發明(設計)人: | 劉景文;黃偉青;肖志賢;肖飛;費錦州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Q1/12 | 分類號: | H01Q1/12;H01Q1/36;H01Q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智興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15 | 代理人: | 韓龍;王晨曦 |
| 地址: | 510663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吸頂天線 監控室 監控組件 源組件 后蓋 供電組件 容納空間 實時監控 體積小 無源 供電 監控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包括吸頂天線,吸頂天線上固定連接有后蓋,吸頂天線與后蓋之間形成有容納空間,容納空間內設置有有源組件,有源組件包括供電組件和監控組件,監控組件可對吸頂天線進行監控,供電組件可給監控組件供電。本發明的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能夠實現將無源吸頂天線與有源組件固定連接,以實現對吸頂天線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的功能,且本發明的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結構緊湊,體積小,質量輕,易于安裝。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線,尤其涉及一種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是網絡與信息交互的時代,用于接收和發射信號的天線無處不在,如常見的室外基站天線和室內室分天線等。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位于室內的數據處理變得愈發重要,如辦公樓、體育中心、飛機場、火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室內場所,都會安裝一定數量的室分天線以保證信號的正常接收和發射。
目前,運營商采用的室內天線通常為傳統的無源室分天線,無源室分天線本身能夠通過振子輻射單元接收和發射信號。但是這種天線在工作過程中,始終處于無監控的狀態,無法實時掌握天線是否工作異常。當天線發生故障時,只能通過使用者的使用端出現信號異常,來判斷負責該區域信號接收發射的室分天線可能故障,無法瞬時得到信號異常提示。
如今,人們對信號的穩定性、連續性的需求不斷提升,這種滯后的天線故障監測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尤其對于一些特殊使用場景和人流密集地區,迫切需要引入一種對室分天線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的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能夠穩定可靠地對室分天線進行實時監控,掌握天線的工作狀態,及時發現故障并排除故障,保證信號傳輸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且結構緊湊,方便安裝。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有源監控室分吸頂天線,包括吸頂天線,吸頂天線上固定連接有后蓋,吸頂天線與后蓋之間形成有容納空間,容納空間內設置有有源組件,有源組件包括供電組件和監控組件,監控組件可對吸頂天線進行監控,供電組件可給監控組件供電。
進一步,包括底板,底板固定在吸頂天線上,有源組件設置在底板上,底板位于吸頂天線與有源組件之間,以屏蔽吸頂天線與有源組件之間的信號干擾。
進一步,有源組件包括底座,底座為凸字型板件結構,底座固定設置在底板上,底座上設置有多個連接柱,供電組件和監控組件通過連接柱固定設置在底座上。
進一步,底座上設置有固定翻邊,固定翻邊為底座的板件結構翻折而成,沿豎直方向設置,供電組件固定在兩個固定翻邊之間。
進一步,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包括拱形的限位槽,限位槽兩端設置有固定板,限位槽卡設在供電組件的外側,固定板固定連接在底座上,以固定供電組件。
進一步,容納空間內設置有支撐柱,支撐柱為空心柱狀結構,豎直設置在后蓋與底座之間,后蓋、底座和底板上開設通孔,支撐柱的空心結構與通孔位置相對,螺釘穿過后蓋、底座和底板上的通孔與支撐柱的空心結構,將后蓋固定連接在底座與底板上。
進一步,后蓋的內側設置有內連接件,內連接件呈圓柱形,中心處設有中空的護線孔,內連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圓周小于第二端的圓周,第一端的外側面上設有外螺紋,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設置有限位結構,限位結構上設置有限位面。
進一步,后蓋的外側設置有外連接件,外連接件為中空的圓柱形結構,中空部位設置有內螺紋,外連接件與內連接件的第一端可通過螺紋結構固定連接。
進一步,監控組件包括PCB板,PCB板上設置有功率采樣模塊、處理模塊和筆桿天線,功率采樣模塊可采樣吸頂天線的發射功率信號或接收功率信號;處理模塊可通過筆桿天線將發射功率信號或接收功率信號發送至服務器;后蓋上開設有天線通孔,筆桿天線可由天線通孔處穿出至容納空間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未經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統(廣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70596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