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激素處理提高花生栽野遠緣雜交成功率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697739.0 | 申請日: | 2018-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350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07 |
| 發明(設計)人: | 姜慧芳;廖伯壽;任小平;陳偉剛;黃莉;陳玉寧;周小靜;羅懷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王璐 |
| 地址: | 430062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遠緣雜交 花生 激素處理 成功率 雜交 果針 赤霉素 生長素 父本 母本 近緣野生種 農作物育種 細胞分裂素 基本信息 親緣關系 栽培花生 成果率 花基部 花生屬 栽培種 再利用 正反交 莢果 發育 | ||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育種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利用激素處理提高花生栽野遠緣雜交成功率的方法。所述方法的核心在于:以栽培種為母本,以近緣野生種為父本,進行雜交;并在雜交后先后使用赤霉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進行處理,以提高花生遠緣雜交成功率。本發明利用花生屬親緣關系與栽培花生正反交,獲得雜交的基本信息,再利用不同濃度、不同種類的激素處理花基部和果針,促進果針和莢果的發育,達到提高花生遠緣雜交成果率的目的,在花生遠緣雜交實踐中具有重要利用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育種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利用激素處理提高花生栽野遠緣雜交成功率的方法。
背景技術
花生是重要油料作物及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但是栽培種花生遺傳基礎比較狹窄,限制花生育種進程,利用野生種擴寬其遺傳基礎是重要手段。花生屬近緣野生種具有許多對病蟲害高度抗性甚至免疫、高含油量、高蛋白質的材料,但是由于種間差異和生殖隔離產生種胚敗育,使得常規雜交很難獲得成功,使之成為利用花生近緣野生種質優異基因源的主要障礙。目前,花生遠緣雜交主要是常規方法,雜交成針率和成果率較低,不利于花生近緣野生種的利用。
因此,急需開發一種可提高花生遠緣雜交成功率的雜交方法,促進花生近緣野生種的利用。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上述不足,本發明旨在于提供一種利用激素處理提高花生栽培種和野生種遠緣雜交成功率的方法,適用于花生遠緣雜交育種研究。
為了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激素處理提高花生栽野遠緣雜交成功率的方法,所述方法的核心內容在于:以栽培種為母本,以近緣野生種為父本,進行雜交;并在雜交后先后使用赤霉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進行處理,以提高花生遠緣雜交成功率。
本發明通過選擇四大類型花生栽培種與近緣野生種雜交,統計成針率和成果率,發現密枝亞種(龍生型和普通型)與近緣野生種雜交成針率和成果率明顯高于疏枝亞種(多粒型和珍珠豆型),表明密枝亞種可以作為橋梁轉移野生花生優良基因到疏枝亞種;采用正反交組配方式,明確栽培種花生作母本和作父本對雜交成針率和成果率的影響,研究發現栽培種花生作母本雜交的成針率和成果率明顯高于栽培中花生作父本雜交的成針率和成果率,表明栽培種花生作母本雜交成功率更高。
因此,所述栽培種優選為密枝亞種(龍生型和普通型),代表品種有“紅安直立”、“賀縣青豆”、“飛龍鄉”、“平南石腰豆”。
所述近緣野生種包括:A.stenosperma,A.batizocoi,A.villosa,A.corentina。
進一步地,在授粉后,立刻使用赤霉素處理花柱基部子房處;在果針伸長,但還未入土以前(相當于赤霉素處理后18-22天),利用生長素處理果針;在子房開始膨大時(相當于生長素處理后12-18天),利用細胞分裂素處理果針。
更進一步地,在本發明所述的方法中,赤霉素的使用濃度為44~120ppm,優選為100ppm;生長素的使用濃度為50~100ppm優選為100ppm;細胞分裂素的使用濃度為20~80ppm,優選為50ppm。
在本發明所述方法中,雜交方式與雜交手段可采用本領域常規使用的雜交方式與雜交手段。
作為一種示例性說明,所述雜交手段具體為:
在栽培種與近緣野生種的初花期,每天下午4點-7點用鑷子輕輕撥開母本的花蕾,去除雄蕊,同時去除該節位的其他花蕾,保證雜交果的唯一性,并在節位用線繩標記;第二天早晨收集父本花粉,并用鑷子將花粉涂在母體植株去除雄蕊的柱頭上。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為了使栽培種和近緣野生種的花期重合,需根據栽培種與近緣野生種的花期時間不同,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栽培種與近緣野生種的播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69773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